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1月22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44.9%受访者坦言自己有社交焦虑

66.7%受访者感觉面对面社交中自己更易焦虑

本报记者 杜园春 《 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1月22日   07 版)

    社交活动是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但现在有不少年轻人,总觉得自己在人前没有自信,面对饭局总会有种莫名的紧张,在陌生人堆里会觉得特别累……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1544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4.6%的受访者坦言害怕成为别人注意的焦点。66.7%的受访者表示,比起网络社交,自己在面对面的社交中更容易焦虑。

    44.6%受访者害怕成为别人注意的焦点

    调查中, 44.9%的受访者坦言自己有社交焦虑,31.8%的受访者明确回答没有,23.3%的受访者回答不好说。

    张婷(化名)是一名大一学生,初到新的城市,她熟悉的朋友并不多,面对面的社交很少。“我通常都是在网上和朋友们交流,在朋友圈晒一些自己的动态。我很关心朋友对我动态的回应情况,如果评论的人多,我会特别开心”。对于尝试主动参加集体社交活动,她坦承会觉得尴尬。

    谢丽丽(化名)是江西省某高校大三学生,她告诉记者,她自己在不熟悉的、人多的场合会非常紧张。“我不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手都不知道该往哪里放,放前面、后面都不自在。尤其需要我发言时,这种不自然的感觉更强烈,我不敢看听众的表情,因为那样会更紧张”。

    中国心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华东交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舒曼介绍,社交焦虑症是神经症的一种。从病理的角度来看,是心理和生理上的一种交互反应。“通常情况下,没有明显的诱因就会显著地感觉害怕和恐惧,而且在认知上不能控制,症状出现在一个月以上”。

    调查显示,在社交焦虑的种种表现中,害怕成为别人注意的焦点(44.6%)是受访者最普遍的感受。其他表现按普遍程度依次为:担心在人前出丑(35.9%),周围没有认识的人会无所适从(35.8%),参加聚会前会感到十分紧张(32.3%),无法随意说话和做想做的事情(31.2%),活动后会一直检讨自己“当时”该如何做更好(23.1%),对一些细节或小事会过度分析(19.2%),远远遇见认识的人不知该绕路还是打招呼(18.5%),害怕在新环境中重新认识新朋友(16.5%),非常介意有多少人、是谁回应自己的朋友圈动态(15.5%)。仅有8.5%的受访者以上状况均没有。

    “他们在群体性表现中通常与周围环境不匹配,比如聚会中大家非常热闹,但他(她)可能会很安静,一个人躲在角落。”舒曼表示,社交焦虑症会引起恶性循环。“一种是单一循环,因害怕而逃避,逃避后更加害怕;另一种是系统性恶性循环,恐惧感会延伸至学习、生活等多方面,反过来更惧怕人际交往。”他还表示,社交焦虑症患者在生理上也会更加敏感,“甚至会出现出汗、脸红、手脚冰凉等不恰当的生理反应”。

    关于“社交焦虑症”的形成原因,舒曼表示,一方面是生理因素,另一方面是家庭因素。“尤其是童年时的家庭是否有爱的氛围,对其安全感的培养非常重要。还有社会因素,当下青年大多为独生子女,居住氛围不如以前开放,导致许多孩子从小缺乏社交训练。此外,刺激因素也不可忽视。曾受过刺激的人,刺激情境的存在会使其惧怕”。他还表示,症状的形成,与性格内向还是外向并没有太大关系。

    69.6%受访者表示面对面社交对自己影响更大

    张婷表示,自己平时接触的人都比较固定,相处模式也固定,但在网络上有不少不熟悉的人,“网络交流看不见对方的表情,不知道对方的真实想法。我经常会很焦虑到底该如何回复一个人的消息,有时甚至会在措辞上斟酌许久”。

    谢丽丽则认为,比起网络,她的社交焦虑在实际生活中更明显。“网络沟通有反应的时间,情绪也能通过语言来掩饰。但在现场就不是了,你的一言一行,细小的反应动作都被人看在眼里”。

    社交焦虑情况是在网络社交平台上更重,还是面对面时更重?调查中,66.7%的受访者回答面对面时更重,13.4%的受访者回答在网络社交平台上更重,7.1%的受访者感觉不好说,仅12.8%的受访者表示均不存在焦虑。

    哪种社交方式对个人影响更大?调查中,69.6%的受访者表示是面对面社交,19.4%的受访者认为是网络社交平台,10.9%的受访者感觉两者对自己影响都很大。

    舒曼表示,网络社交焦虑主要有三种体现:“常见的是反应过敏。因为网络沟通的特殊性,存在误解和断章取义的情况。另一个是期待回报上的反应。如网络互动中是否‘公平’,在意自己的付出和别人的‘回报性’反应。再就是网络社交对真实社交的反映,如现实中一个人很自卑,寡言,但在网络中反而会非常活跃,看似相反,其实是一致的,自负是自卑的一种反映。”

    广州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韦志中指出,社交本身是人的一种社会心理需求,人们通过社交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依附感、归属感。在网络环境下,人们伪装自己、规避风险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更可能产生自主、主导的感觉。总的来看,安全感、归属感越低的人越会依赖网络社交。

    克服社交焦虑,61.3%受访者建议打消心理上的自卑感

    从事科研工作的刘超(化名)坦言,自己小时候曾有过比较严重的“社交焦虑症”。高中时他下定决心给自己解开心结。“我在书店和网上查阅了大量资料。最后的结论是,我过于看重别人对我的看法,忽视了自己的存在感。”他表示,后来经过自己有意识地纠正,这种焦虑的状况慢慢消失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大的突破。

    调查中,57.1%的受访者认为有适度的社交焦虑是正常的;28.6%的受访者认为这是单纯的性格问题,不需过分在意;14.4%的受访者认为这是一种心理疾病,需干预治疗。

    舒曼表示,患有“社会焦虑症”的人群中,90%的人会感觉得到痛苦,在这部分人群中会有60%的人主动去求助。

    在如何纠正上,舒曼表示,心理学上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小步子方式,心理学上也称“系统脱敏方法”,从情境中慢慢改变。二是暴露方法,一种强化性措施,患者置身或接触惧怕的环境、事物并反复练习,“这对当事人产生的冲击力更大,痛苦也更多,但效率更高”。此外,利用自身感觉放松的事物来转移注意力也是一种方法。“如果情况特别严重,如出现昏厥等症状,就需要借助药物治疗了”。

    如何克服社交焦虑?调查中,61.3%的受访者建议有这种心理的人打消自卑感,建立自信心;49.4%的受访者建议他们多与人交流,或进行社交情景的模拟演练;44.7%的受访者建议他们在交际中不要过度留意自身言谈举止;43.6%的受访者认为与人沟通时要看着对方眼睛;19.7%的受访者建议他们及时向心理医生求助;13.8%的受访者认为不必理会,顺其自然就好。

    本次参与调查的受访者中,00后占0.2%,90后占24.5%,80后占50.1%,70后占17.8%,60后占5.7%,60前占1.6%;男性占47.7%,女性占52.3%。

75所部属高校毕业生2015年就业与专业相关度提升
68.4%外来务工受访者常遇电信骗局是中奖诈骗
44.9%受访者坦言自己有社交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