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1月2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深耕

中关村要不要学硅谷

本报记者 宁迪 实习生 杨砺 《 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1月26日   09 版)

    中关村和硅谷的差距有多远?这是很多创新创业人士思考的问题。作为两个不同国家的创新创业高地,中关村和硅谷的不同发展模式一直为人所关注。

    在许多人眼里,硅谷是创新的榜样,也是中关村努力的方向。然而不久前,在一次全球创新大会上,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明确表示,有人把中关村称为中国的硅谷,他们并不赞同。“中关村是中国的中关村,未来是世界的中关村。”

    在承认中关村距离硅谷有相当的差距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思考创新模式问题。

    “我们天天喊学硅谷,硅谷在中国人眼里被神化了。”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弗诺斯特沙文咨询公司中国区的首席顾问、《全球风口——积木式创新与中国新机遇》作者王煜全认为,硅谷已经不能代表美国的创新。在中国真正了解硅谷的人不多,而现在的硅谷也不再是许多人脑海里惠普、微软、facebook和苹果的那个阶段了。

    他说,历史上的硅谷不是现在这样,如今的硅谷充满商业味,似乎人人都在创业,希望成为亿万富翁。但硅谷当初的环境恰恰是反商业的。王煜全以微软为例,比尔·盖茨最开始将公司设在硅谷,但是遭到了很多硅谷人的反对,因为微软对软件进行收费。而硅谷人认为,“终于有机会建立一种和现实完全不同的文化——在这个新的虚拟世界里,他们希望世界大同、平等和免费。

    硅谷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叛逆。“在硅谷一直有三股不同风格的派系酝酿成长。”王煜全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第一类是以惠普公司为代表的,这是一群以工程师为主的创业者,他们有创业热情,但起初不懂市场,只是单纯地搞技术;第二类是以乔布斯和扎克伯格为代表的,他们的公司有互联网精神:另类、叛逆;第三类是以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它们把研发的技术孵化成产品。

    王煜全认为当下前两类都已式微,第三类正在成为硅谷的新优势,而这种高校创新研发并不是只有硅谷才有,在美国其他地区也可见到。

    南方电网副总经理王良友曾在2014年去美国考察。在三个月的时间里,他去了硅谷和美国其他创新地区。王良友发现,即便是一些科研实力雄厚并人才济济的地区,如波士顿,也没有办法打造出另一个硅谷。“因为硅谷的形成有其地域、历史和文化多方面原因,并且它已经不是美国的硅谷而是世界的硅谷,它集纳了多国的人才。”

    王良友说,“我们在美国考察时,走到哪都问中国能不能产生硅谷,但美国人也说不好(中国)能不能产生。”中国和美国有不同国情,很难进行刻板模仿。但有些做法,值得研究。

    伯克利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在硅谷当地高校创新创业上起到了牵头作用。王良友也重点观察了这两所大学。在他看来,“在硅谷,高校和创新企业、政府之间的合作非常密切,它们之间没有很明显的界限。比如高校老师也在创新企业里工作。当地的实验室、孵化器为学生提供很多条件,整个地区的风投、孵化加速等配套平台运转得很好。”

    “在硅谷,大学生基本上是无成本创新,”王良友说,学生有想法,没有资金、经验,风投会从企业的管理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允许失败、鼓励失败”是硅谷给人最大的感受。“在硅谷,创新失败被视作一个经验,对失败者没有歧视。”

    同时,在硅谷,除了自主创新,很多大的IT公司也通过兼并等方式掌握专利技术,“我们去一个企业考察,发现它们常年都留有一笔很大的资金以备兼并,近三年这家公司兼并了100多家企业。”王良友认为,中国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都很明确,关键在于怎么落实。

冰箱里的科技成果如何解冻
科研成果转化仅有“上层设计”还不够
中关村要不要学硅谷
地方两会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