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我曾赴美国一些大学考察。中国留学生的热情、聪明和奋斗精神,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
见到留学生校友像美国人一样喜欢喝咖啡、吃快餐、嘴里“Yeah”不停,我忍不住为他们的“美国化”而感叹。在纽约州,接我们的人大校友D君戴着一顶针织小帽,很难把他现在的样子与在人大读书时的样子联系起来。在波士顿,哈佛大学的W君一家热情招待我们,晚餐特意给我们烤了比萨饼——这是他们的家常便饭。
留学生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可能会迅速“美国化”,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会或多或少改变,但根深蒂固、难以变化的,是他们的那颗“中国心”。留学生都很关心祖国,对国内发生的许多事情甚至比我们在国内的人还清楚。他们每天都会从网上了解国内的情况,热衷于参加网上论坛,就国内时事发表看法。在弗吉尼亚大学工作的一个大学同班同学听说我来美国了,先后三四次打电话和我聊天,他说:“就算只和你讲讲中文,也很开心。”
留学生之间很团结,互相帮助是“主旋律”。我们到访的每所大学都有中国学生学者的联谊组织,为大家学习、生活、求职提供帮助。在纽约,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C君打开留学生网页,小到租房、买车、买电脑,大到为国内灾区募捐、参加国庆游行,各种信息应有尽有。
那次访美适逢中国春节,我们在佛罗里达大学跟一群同胞一起过年,吃团圆饭、打扑克、看电视、唱卡拉OK……一直玩到凌晨1点多,简直感觉不到身在美国。
由于教育制度的差异,加上语言关、经济关,中国留学生在美国需要更加勤奋努力。这种环境激发了许多同胞的潜质,使得他们更加自立自强,我称之为“逼迫出来的优秀”。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L君是人大校友,来美国才半年,语言、生活都已经非常自如,哥大中国学生学者春节联欢会就是她主持的。纽约州立大学的人大校友D君,在学习、打工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初来乍到的同学提供帮助,为遇车祸的同胞组织募捐,帮助受到不公正对待的中国留学生打官司。
在中国留学生的身上,我看到了中美两国文化的不同,看到了他们的“美国梦”,更看到了他们的“中国心”。我相信,他们也迟早会为我们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作者简介:刘向兵,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