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1月29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国贸冰场,从外国人“包场”到中国青少年“扎堆”——

一个外商的中国冰雪市场记忆

本报记者 梁璇 陈婧 《 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1月29日   04 版)

    建于国贸商城中的冰场早已成为北京冰上爱好者的聚集地。视觉中国供图

    1999年5月,在北京地标建筑之一的国贸商城里,出现了一个天井式的冰场,这是北京第一个在商场内修建开放的冰场,800平方米的宽阔冰面,由加拿大著名的西姆科公司全套设备制造。而在同年第一次来到中国的西姆科工业设备(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柯路奇的印象中,“那时候,中国可以说是基本上没有相关市场的存在,因为当时的中国还没形成体育休闲的文化”。

    1999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约为9.02万亿元,人均GDP仅为7199元,而16年过去后,根据国家统计局1月19日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2015中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67.67万亿元,在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人均GDP虽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仍有差距,但5.2万元(以人口13亿计)的数据已和柯路奇初到中国时不可同日而语。“那时候,中国人想得更多的是怎么买房、买车,大家对于运动还没什么兴趣,即便后来运动开始走入人们的生活,也仅限于乒乓球和羽毛球等项目,与冰上有关的冰球、冰壶等,几乎没有市场。”柯路奇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解释,“这就是为什么,国贸冰场是第一个私人投资的项目”。

    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末的北京,热衷于冰上运动的人并不在少数,只是嵌套在高端商场中的冰场,无论从消费习惯抑或消费价格来说,都很难招揽在什刹海擦起冰花的普通人群。由于国贸商城周围外企写字楼及各国使馆林立,这个被巨型玻璃包围的冰场很长时间内吸引的都是来自国外的冰上爱好者,但不知不觉中,现在花30~50元便能上冰90分钟的价格,早就能够满足中国孩子的兴趣。这一变化,让柯路奇看到中国冰雪产业的前景,“中国有人有钱了。而且中国政府在最新的5年规划中也有支持体育发展的举措,这是很大的变化,因为如果你想支持某项事业发展,没有钱,你就无法完成,若再加上政策的扶持,那么在这个领域的资金投入就是可以期待的”。

    最令柯路奇感到振奋的,是北京携手张家口将承办2022年冬奥会的消息,“因为中国在申冬奥的申办报告中就提出,申奥成功后要‘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要实现这一远景,就需要建设一系列类似场馆和冰场的的基础设施,有了这些,才能使中国人更好地尝试冰上运动。”作为生意人,柯路奇知道这一切会实现,“因为中国作出了承诺,而且人们也有这样的需求”。

    但发现“需求”的过程并不容易,尽管1999年便与中国结缘,但当时的市场环境并未让柯路奇寄予厚望,他把项目布局在包括俄罗斯、意大利等31个国家和地区,直到2003年才决定在中国安家,“因为我爱上了一位美丽的中国女士。”此后,“我们在中国做非常小的项目,每年的利润也非常小,‘改变’直到两年以前才出现。”但多年在中国市场的摸爬滚打,让柯路奇总结出应对中国市场的全方位解决方案,“从商业机会到概念设计再到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运营、设备管理等,如果政府、投资者想要做什么事情,我们可以提供全套的服务”。

    即便生意迎来晴天,但身处雾霾重重和堵车严重的北京,看到活得很“紧绷”的中国朋友,柯路奇偶尔也会怀念初到中国的日子,但从商业角度考虑,“经济发达自然更有优势,至少从业者受到了更好的锻炼,生意交往也更容易。”尽管柯路奇注意到中国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宏观经济下行的状况将是很大挑战”,但他并不为此担心,“因为我们所从事的冬季运动项目,现在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态势,而且2022年的冬奥会将在中国举行,这不会改变。可以说,我们正在一个正确的时间、一个正确的地方做正确的事”。

    本报北京1月28日电

冬运会转型背后的奥运新思维
办一届回归常态的冬奥会
一个外商的中国冰雪市场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