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周遭人都变得像英国人一样绅士,见了面先聊天气。
“天啊,今天真是要冻死人哪!”
“天气预报里说,明天才是最冷的时候呢!”
“北京的冬天可没这么冷过啊。”
这话纯属胡说,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就像人们在朋友圈里晒蓝天、晒下雪一样,好多人也开始晒冷空气——这很难用图片展现,更多只能靠文字。天可怜见,很多年以前,只有南方人到北方后看到下雪才会这么兴奋,现在连北方人都觉得冬天寒冷是稀罕之物了。
我们大概是忘了手脚被冻伤,耳朵上结着厚厚痂的冬天是什么样子了。当时人们还穿着厚棉裤、棉鞋,耳朵上戴着耳封,仍然挡不住冷空气突破防线和肉体接触。想走时尚路线不穿秋裤?反正我是没有听说过,大概真有,但是都被冻死了。
早晨起来,要开拖拉机拉东西的父亲提前半个小时在发动机下面升起一堆火,融化它们冰冷的肚子和肚子里变成果冻的机油。炉子上烧着水,烧开了,一路小跑,带着一条乳白色的蒸汽尾巴,赶紧倒进水箱里去——前一天晚上一定要记得把水箱里的水放掉,否则早晨就等着水箱的肚皮被冰块撑破吧。
屋里也好不到哪里去。往杯子里倒水,一定要战战兢兢,否则,炸裂。每年不碎几个杯子都不叫过冬。
学校里每天早晨要安排一个人提前到教室升炉子。炉子一般都是放在教室最前面,这样离着老师也近。能靠近红泥小火炉坐的学生,当真是整个班里最幸福的人了。
窗户框的缝隙入冬前就拿报纸给糊上了。很多人大概已经不记得了,报纸是很好的保暖材料,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经常会把报纸裹在衣服里挨过整个冬天——这个是手机永远也无法替代的。冷空气扫过身体,你还没来得及打冷颤,手机率先死机了。
我这还是生活在河北,跟东北比起来,已经算是南方了。我有东北的朋友说,他们那边才叫冷,出门时,经常要提着一壶热水。常有人不小心碰到电线杆或者铁的楼梯扶手,就再也分不开了。残酷的环境里大家养成了互相帮助的习惯——赶紧提着热水浇上去。这很考验技术,救人的和被救的要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跳开,否则壶里的热水流到脚下,很快就会把他们冻在原地。她就被冻住过,幸亏有人通知她的母亲提着热水来救她。
说这么多,并不是要否认现在的冷。前两天冷空气来的时候,确实冷了不少,只是也没到天气预报上说的那么夸张的程度。什么“世纪寒潮”“霸王级寒潮”,把人吓得要死。冷空气距离我们脸皮还有一万里的时候,媒体上就已经营造出电影《后天》里,千里冰封的氛围了。
大部分地区不就零下十来度么,反应如此激烈,好像自己生活在临冬城一般,也不怕乡下人笑话。想起前年这个时候,我去甘肃一个县城出差,查当地的天气预报,天天零下十七八度。吓得我把最厚的衣服都带上了,棉运动裤里面穿着毛裤。过去之后却发现,不过尔尔,倒是出了一身的汗。
全怪天气预报,现在我们都不知道怎么穿衣服了。每天上午出门,老婆都盯着手机里天气的App犹豫半天:昨天0度,穿的是羽绒服和毛衣,今天零下5度了,得增加一件暖值5度的衣服,该是什么呢?
以前是完全没有这种纠结的。冬天就是老几样,棉袄、棉裤、棉鞋,毛衣、毛裤、毛袜子……气温稍微回升,有点热,就把帽子摘了。天气降温了,冷了,甚至冻得慌,那就挨着,挨到屋里,抱着热水瓶或者火炉子烤一会儿,也就热乎了。老一辈人讲知冷知热,现在,我们几乎不知冷也不知热,稍微降点温,就觉得世界末日到了。
没人愿意受罪,少挨冻自然是好事。但是,另一方面想,天气预报也真是影响了人们对自然的感触。比如说,在以往,严寒过后便是春天,柳树会发芽,燕子要飞回来,在幽暗的土地里躲藏了一冬天的虫子要钻出来,缓慢地爬过温暖的土地,爬到树上去。不过,媒体不会报道这些,我们也很少会感觉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