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红文认为,文化传播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目前西方品牌的中国风,还只是一种表面的、外观形象设计层面上的对物质文化的理解。“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包含着一种内在的韧性,包含着非常丰富的资源,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未来的中国形象会更加丰满,中国文化在世界市场上必然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次调查中73.7%的受访者相信,未来中国文化在世界上会有很强号召力。
猴年一来,各大国际品牌面对中国市场相继推出了猴年主题的新品。但无论是带“福”字的巴宝莉围巾,还是写着大红“猴”字的耐克运动鞋,都透着一种肤浅的“雷人”感。有人指出,这些品牌虽然进入中国多年,依然不懂中国风厚重而低调的韵味。你理解的中国风是什么?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问卷网联合发起的一项调查(2000人参与)显示,超七成受访者认为中国风是一个含蓄又多样的概念。78.0%的受访者直言,国际品牌追求的中国味儿不够地道。55.7%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的“奢侈观”应该是低调而内敛,注重品质和内涵的,36.2%的受访者表示未必要贵,但一定要讲历史、来历和意义。
82.8%受访者非常喜欢带有中国传统风格的产品或作品
“中国风”3个字某种程度上是一个营销概念,无论是作品还是产品,加了点“中国风”,似乎既有亲近感,又能飞跃至高雅层面。这种营销策略的成功建立在中国人对中华悠久文化的同源共识之上。在你看来,什么才能代表中国风呢?
调查中,63.3%的受访者首推汉字,59.6%的受访者认为传统戏曲、诗词很具代表性,56.9%的受访者认为传统服饰、纹样、图案等是中国风的重要载体,53.5%的受访者认为各地传统民族习惯是中国风的集中体现。
除此之外,各类瓷器等器具(48.9%)、传统美德哲学思想(46.1%)、四书五经等典籍(40.9%)和神话志怪传说(33.4%)也被认为具有代表性。
然而,被各大商家普遍认为的“用了‘大红、大黄等颜色’就是中国风”,仅有33.0%的受访者表示赞同。
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韩楚看来,“中国风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与向往密不可分”。在她眼里,从汉字到瓷器、从美猴王大闹天宫的故事到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从吃饺子的习俗到踢鸡毛毽的游戏,“中国风是现代生活与历史记忆的有机结合,所以人们接受起来是轻而易举甚至理所当然的”。
总的来说,73.3%的受访者认为中国风是一个含蓄的概念,并非露骨的;70.6%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是一个多样的概念,而不是单一的。
对于带有中国传统风格的产品或作品,82.8%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喜欢。
78.0%受访者认为国际品牌追求的中国味儿不够地道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瞄准中国市场,迎合中国文化是他们拉近中国消费者的首要选择,在调查中,加了所谓中国元素的国外品牌,确实会让49.8%的受访者觉得更受欢迎,但也有15.6%的受访者直言并不欢迎这种方式,34.6%的受访者觉得不好说。
那么,在受访者眼里,这些品牌对中国味儿的理解够地道吗?
调查显示,78.0%的受访者认为不够地道,其中,56.1%的受访者觉得一般,时好时坏,22.0%的受访者直言不地道,牵强附会。仅17.0%的受访者认为是地道的,还有5.0%的受访者觉得不好说。
对此,韩楚举了个例子:“2015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慈善舞会的主题是‘中国:镜花水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英国一个超模穿着一身黑色背心和紧身高腰裤,为了呼应主题,她在身上画上了彩绘的红梅,美名曰‘云雀腊梅’。可以说,她确实捕捉到了梅花在中国文化里的独有地位,但是浮夸的梅花图案,与中国传统士大夫希望借梅花表达的含蓄、清冷和坚贞品质,是背道而驰的,反而显示出一种妖娆的暗黑系画风。”韩楚觉得,国外品牌大都没有认真领会中国元素的深刻内涵,只是单纯引用,吸引关注。
有人说,在中国,对国际奢侈品牌有消费能力的人群,大多都是物质先行,精神和审美落后。因此,他们对奢侈的理解会和某些品牌张扬、直白的特质不谋而合,巨大的标识、复杂的图案、冲撞的配色,都更能增加他们在人群中的识别度。然而,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奢侈,是这么定义的吗?
调查显示,55.7%的人认为中国的“奢侈观”应该是低调而内敛,注重品质和内涵的;36.2%的人认为未必要贵,但一定要讲历史、来历和意义。
毕业于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任职于南方某杂志的梁构(化名)认为,中国人的“奢侈观”是非常内敛的。“所谓物极必反、过犹不及。看过传统小说的都知道,‘上兵’大多是其貌不扬的乌金玄铁,不到最后时刻不见其刃”。他举服饰的例子说,“大家都喜欢《琅琊榜》,剧中越是位高权重的人,穿的越是沉降的颜色和专有纹饰,是一种精神和意义上的‘稀有’。反观一些电视剧中色彩斑斓的服饰,哪个更有意蕴更不怒自威,相信大家早有判断”。
在梁构看来,国人对金光闪闪的品牌标识爬满胸前的忍受,不会持续很久。“任何文化再博大精深都需要发展。比如,一把太师椅适合摆在大堂,但未必能融入现代审美。中国的文化和审美在时代中生长起来才会融入世人生活,国内独立家具品牌‘梵几’‘木智工坊’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红文认为,国外品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出现偏差原因有三。首先,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到位。“例如,筷子不能完全代表中餐文化,但西方人的理解就比较直观”。其次,是产品的呈现。“在大众文化时代,西方产品的形象设计往往诉诸简单而直观”。最后,文化传播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一般认为,文化系统可以区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目前西方品牌的中国风,还只是一种表面的、外观形象设计层面上的对物质文化的理解”。
73.7%受访者相信未来中国文化在世界上会有很强号召力
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强调的含蓄和分寸感是区别于西方文化写实和外向性特点的主要方面。经过多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你觉得世界了解中国了吗?
调查中,77.8%的受访者认为有些了解,但远远不够,10.8%的受访者认为非常了解,8.2%的受访者直言根本不了解。
在朱红文看来,未来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能否真正实现伟大复兴。“否则很多东西可能只会被当作奇闻轶事存于历史,而不会造成影响。”朱红文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的生产技术、科学进步、生产发展、文化体系等不同层面所构成的整体结构来支撑。“目前,中国的崛起不仅表现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上,也表现在政治、制度的活力上。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包含着一种内在的韧性,包含着非常丰富的资源,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未来的中国形象会更加丰满,中国文化在世界市场上必然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人们如何看待未来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的号召力呢?
调查中,73.7%的受访者认为会很强,其中21.0%的受访者认为非常强;21.5%的受访者认为一般;仅5.0%的受访者觉得会比较弱。
受访者中, 90后占23.2%, 80后占50.1%, 70后占19.7%, 60后及其他人群占7.2%。在受教育程度上,研究生及以上占5.6%,大学本科占61.1%,大学专科占23.7%,高中占7.9%,初中以下占1.9%。
本报记者 孙震 实习生 谷君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