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朝鲜接连核试、射星,美国大军进入半岛,美韩对朝剑拔弩张,半岛上空战云密布。舆论场上也毫不示弱,热闹非凡,有的煽风点火,有的以讹传讹,各种言论百出。同风声鹤唳的半岛形势相比,舆论场上更多了几分云谲波诡,围绕朝核问题立场与观点的复杂性就像是雾里看花。在此,笔者归纳了几个有代表性的观点或现象。
夸大朝鲜威胁却不追究问题的由来与症结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月8日表示,“半岛核问题的由来和症结不在中国,解决问题的关键也不在中国。”但国内舆论场对此少有关心,声音不多,并不怎么追究,或许是因为美国对此话题不感兴趣,就没有了炒作价值。其实,朝核问题的由来与症结并不难搞清楚,朝鲜半岛核问题起源于冷战时期,美国在半岛部署大量战术核武器并对朝公开进行核威胁。冷战结束后至今美国并不想建立半岛和平机制,不解决朝鲜合理的安全关切,反而强化军事同盟,增加对朝军事压力。朝鲜提出弃核条件正是要求停止美韩军演和建立半岛和平机制,美不予理睬,这就是症结所在。
相反,对于炒作朝鲜的威胁,国内一些舆论没有少卖力气。朝鲜欲用核武自保,或许是一个错误的对策。事实上,朝鲜国力贫弱,其主要目的只不过是求生存而已,从技术和实力来看,在没有受到生存威胁的情况下,朝鲜主动发动一场对外战争的可能性几乎没有。那么,缘何西方如此大张旗鼓地夸大朝鲜的威胁呢?似乎与中国有一定的关系。
在西方眼里,中国是当今世界唯一具有挑战美国或西方潜力的国家,遏制中国、确保美国在全球的老大地位便成为其最高战略。朝鲜是中国传统的盟友,半岛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那么,丑化朝鲜、打击朝鲜、故意夸大朝鲜的威胁,也就顺理成章。美国认为,印度或许是牵制中国的战略对手,对印度拥核就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立场。而对朝鲜拥核就将事情闹大,渲染朝鲜威胁。假如朝鲜是西方如英国或法国等的盟友,恐怕美国又将是另一种态度。“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值得深思。
战略屏障价值与人权问题构成逻辑关系吗
随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与推进,朝鲜半岛对中国的地缘战略价值越来越凸显。最近在颇受关注的“萨德”反导系统是否在韩部署问题上,中国与美韩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角力,这个事件的本质就是中美之间在围绕朝鲜半岛这个战略要地进行争夺与反争夺的斗争,恰恰说明了朝鲜半岛是中国非常重要的战略屏障。如“萨德”在韩部署,将直接威胁中国腹地安全。若将“萨德”部署在丹东市鸭绿江对岸朝鲜境内,对中国更大面积国土构成威胁,难道这还不能说明朝鲜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屏障意义吗?
然而,就在中国强烈反对在韩部署“萨德”之时,舆论场上却出现了以某个国家“存在人权问题传闻”和“坏邻居”为由,来否定该国具有战略屏障意义的奇葩“理论”,如该“理论”成立,那么美国在世界各地建立军事基地时就会首先考察当地的人权状况了?若人权状况不合格,就没有了地缘价值,就得放弃基地。可事实是这样的吗?上世纪50年代美在韩建军事基地时,韩国的人权状况并不佳。事实上,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缘价值并不取决于人们对该国或该地区是否喜欢,地缘政治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关系经过上千年的历史检验,违背规律是要付出代价的,这已被历史所证明。
若半岛生战则应根据国家利益决定是否出兵
近期因半岛局势紧张,爆发战争的风险越来越大,舆论场上又出现了不少类似“中国不应再出兵朝鲜”的声音。这种声音明显裹挟了某种情绪,并不是来自理性思考。
中国当然不希望半岛生战生乱,暂且不论半岛爆发战争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假如战争真的打响,应根据国家战略利益,视情况决定是否出兵干预。当年中国也不希望爆发朝鲜战争,因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但由于不顾中国的多次警告,美军越过“三八线”,并向鸭绿江边推进,严重威胁到中国的领土安全,这才有了中国的“抗美援朝”,其目的很明确,就是“保家卫国”。事关中国安全的大事,不应该受到个人情绪或喜好的左右。
环球网最近发表了罗援将军的一篇文章称:“乱,不能越鸭绿江;战,不能越停战线(即‘三八线’);核,不能武器化;制裁,不能过度化。”此观点似乎入情入理,有节有度,比较契合实际,也基本符合中国利益。
笔者认为,在朝鲜问题上应该多一些客观的、冷静的和理性的思考,多提一些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建言,而不是逞一时口舌之快。目前的朝核问题或朝鲜半岛问题本质上是冷战遗留问题的爆发,冷战机制还困扰着朝鲜半岛,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得从冷战机制入手。王毅外长2月17日提出了“实现半岛无核化与半岛停和机制转换并行推进”的谈判思路,可谓切中问题的要害,意味着二者必须同时推进,改变了以往只将解决朝核问题实现无核化作为半岛问题的核心关键。只有美朝双方在其他各方的斡旋下同时调整政策,才能化解矛盾,迎来转机。
(作者为本栏目特约评论员、浙江大学韩国研究所客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