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3月02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影音书画

小李的小金人是真的吗

胡宁 《 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3月02日   11 版)

    奥斯卡颁奖典礼刚刚结束。坐在电脑前的我,进行了一次深入思考,关于如何拥有一个奥斯卡小金人。根据我的调查,方法有三种。

    第一种,自己努力拍个好电影,名正言顺地获奖。

    奥斯卡奖杯迄今为止已有3000多个兄弟,每个小金人都是身高34.29厘米、体重3.86千克,并且绝非纯金材质的24K镀金男。

    再看看造价,也就500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275元。为了它,我还不必将人生推翻重来,改变职业轨迹。

    第二种,从持有小金人的学院奖获奖者那里购买。

    我求助了各大网站,看看如何能联系到把小金人放在了客用盥洗室里的苏珊·萨兰登,或者是冷藏在冰箱里的蒂莫西·赫顿。

    他们并没有微博微信或陌陌。所以我赶紧去知乎寻求帮助。果然,知乎上搜索奥斯卡小金人,置顶的提问就是:奥斯卡获奖者会如何处理小金人奖杯?

    点赞第二多的一则回复中写道:卖给小李。

    小李,指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这个在我心中和村上春树同等重要的男人,如果也会中文的话,抱得“影帝”归时,他的自带背景音乐一定是: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梦了好久终于把梦实现。

    1994年因《不一样的天空》首获提名的小李,与小金人历经22年“爱情长跑”,终于修成正果。在海量的网友恶搞图片中,小金人终于从各种神奇的位置扑进小李的怀中,仿佛这才是它“人生”的归宿。

    看来,既然以往的获奖者都没有卖给小李,就更不会卖给他们不认识的我了。

    等等,再仔细看看新闻,小李的小金人和别人的都不一样:除了获奖后安装上去的刻有奖项和姓名的金箔,在小金人脚下,还有“出生”时刻下的全球唯一序列号。

    说浪漫一点,它是1929年最原初的小金人“穿越”重生、返老还童的结果。说科技一点,它是名叫Polich Tallix的“打印店”3D打印出来的作品。此前,自1982年以来,奥斯卡小金人一直出生于芝加哥的RS Owens公司。每年1月,新的雕像会采用传统的工厂生产方式,进行浇铸和抛光。

    有人开玩笑说小李拿到的小金人是打印出的“假货”,但其实,小李手中的这一批小金人反而比以往更“真”,因为它更接近诞生之初原本的模样——正如人们常说的“不忘初心”。

    今年,Polich Tallix艺术铸造厂的设计师们对1929年由乔治·史丹利首次铸造的小金人进行3D扫描,并将它打印出来,成为一尊尊蜡像。“素颜”的“小打印人”穿上陶瓷“外衣”,并被置入摄氏800多度的高温环境中,融化蜡质。接着,液态青铜被浇铸进去、冷却。陶瓷外壳最终会被敲掉,“小青铜人”会经历砂纸的细细打磨抛光。最后,皮肤如丝质润滑锃亮的“小青铜人”会披上24K黄金的电镀外衣,最终变成华丽丽的“小金人”。

    第88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举办前夕,1929年的小金人就通过这样的方式“复活”了50次,历时大约3个月,最终成为举世瞩目的荣耀的代表。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主席谢丽尔·布恩·艾萨克斯提到今年的小金人时非常兴奋:“在21世纪技术的帮助下,我们得以向奥斯卡光荣的起点致敬。新的小雕像体现了无可挑剔的制作工艺和隽永的艺术性。”

    看完这些消息,我更想拿到小李手中2016年复古创新版小金人了!

    但是自1950年起,奥斯卡获奖者需签署协议,禁止出售小金人。如果出售,学院有优先回购权。看来,这条路也行不通,毕竟学院也不会把奖座卖给我。

    那么第三种方法,我的杀手锏就是,点开淘宝。

    搜索小金人,卖家定价从65元到85元不等,满100包邮,材质自选,还能刻字。

    卖家说,想刻什么都可以,也可以刻上“奥斯卡金像奖”,做个高仿。

    二战期间,美国曾连续3年用石膏制造了外涂金漆的“小金人”,可获奖者仍觉得这是一种荣誉。而我在淘宝上买的小金人,确实毫无意义可言。

    因为无论是小金人、小青铜人、小石膏人还是小打印人,无论它凝结了多少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最重要的都不是奖座本身,而是奖座背后,那些获得或是从未获得奖座的人,为电影流血流汗、享受创作乐趣的时光。

    奔向小金人的过程,是小李逝去的青春,他踏过岁月,累积了令人赞叹的演技。

    朋友发给我一条旧闻:两年前,美国CGTrader网站专门为四度陪跑的小李3D打印了一款定制版的“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

    那晚,小李也许转了一晚上陀螺。但陀螺不会告诉他,当他最终抱得真的金人归,它还是3D打印的。

感冒病毒干掉癌细胞?
小李的小金人是真的吗
那些跨越百年的实验
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