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我参加共青团中央与耶鲁大学共同举办的中美青年领导人交流活动,访美两周。这是我第三次去美国。前两次都是参加国际会议,交流对象多为美国节能专家。这一次,耶鲁大学方面向我们全方位、系统性地介绍了美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我们也与美国政府官员和议员进行了比较充分的交流。对比以往两次访美我发现,中国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中国的国际地位,正在发生深刻而奇妙的改变。
作为摩根士丹利公司的原首席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经济系罗奇教授高度肯定了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他认为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本质上是一个多边贸易问题,绝不应该把美国贸易逆差、工人就业岗位减少等问题怪罪到中国头上。他对中国城市化、环境污染等问题的了解也相当深入、专业和客观。康涅狄格州政府负责招商引资的官员,向我们列举了康州的税收减免、人才引进等优惠政策,希望我们介绍中国企业到到康州安家落户。耶鲁大学一位青年教授说,他让他刚刚3岁的儿子开始学汉语。
反观在美国议会遇到的一些年轻的议员助手,他们不仅态度显得傲慢,交流时也显示出他们只关心美国利益,对别国感受几乎不考虑。私下一问,他们从未到过中国,对中国了解也很少。
这次访美让我深切感受到,越是美国的精英人物,对中国的重视程度越高、对中国的了解越深入、与中国合作的愿望越强烈。
在商店里,我也感受到“中国制造”数量和地位的变化,并产生联想。2003年前后去美国时,想买到一件不是中国制造的衣服或纪念品很难。这次在纪念品商店我却发现,衣服标签上大都标注着越南、印尼、斯里兰卡或印度制造,要找到一件中国产的衣服相当费力。这种变化,表明中国制造业基地的地位正在被后发国家蚕食和替代,市场格局改变速度之快,让我感受到一丝凉意。不过,我特意翻看了几件质量更好、价格更高的T恤,发现标签上写着“Made in China”,又让我感到些许安慰。这也许说明“中国制造”正逐步向高品质、高端化进步。此外,研究数据表明,作为全球制造业基地,中国的能源消耗增加了20%左右,中国为此背负了额外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负担。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制造业大国地位的削弱,也并非全无好处。
从访美过程中的点滴小事中,我看到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正赢得更多人的认可。同时,中国发展的形势和外部环境已经出现新的变化,适应这种新变化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任重道远。
(作者简介:白泉,研究员,博士,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能源效率中心副主任)
本栏目欢迎读者投稿,投稿邮箱chinausa@aoyo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