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邱晨辉)沙漠治理,是否意味着沙漠越少越好,而绿洲越多越好?未必如此。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策勒沙漠研究站前不久的一项研究表明,一旦绿洲开垦太快,透支了当地的水资源而变得不可持续时,就会遭到沙漠的“反噬”,严重危及区域生态安全,这就要求人类在沙漠中开垦农田需要“以水定地”、量力而行。
在新疆,荒漠化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治理,但适合人类生存的绿洲面积依然不足10%,而且是星星点点散布在无边的大沙漠中。策勒,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侧,昔日“丝绸之路”南道重镇,上世纪80年代初,风沙曾一度逼近离县城边缘1.5公里处。策勒沙漠研究站副站长桂东伟告诉记者,如果策勒站不把试验研究点布置在这里,策勒县城或许早已不在现在的位置。
从1983年建站到现在,策勒站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的转变。建站伊始,策勒站使命是保护农民的家园不被侵蚀,是解决“生存问题”。1995年之后,荒漠化治理技术基本成熟,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这个时期策勒站的使命转变为解决“生活问题”,比如率先研究出棉花高产技术、荒漠肉苁蓉的高产稳产技术等,带动当地的经济效益。如今,策勒站的研究重心逐渐转到了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上来,即如何更合理地“绿洲化”。
事实上,在荒漠和绿洲之间,原本有一个天然的“交错带”,其上稀疏覆盖着一些低矮灌木等自然植被,是绿洲和沙漠之间的第一道屏障。桂东伟告诉记者,目前的农田开垦基本上都是在绿洲边缘进行扩张,在技术上已经没有难度。但他们的研究发现,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近30年来,绿洲总面积几乎没有变化,农田总面积却扩张了600平方公里——这意味着交错带减少了600平方公里。
桂东伟说:“如果开垦的农田能持续30年、50年,对土壤和环境一定能有积极的改善。但是凭什么一定能用30年?如果过几年当地的水资源用光后,地就会撂荒,这时候就会遭到沙漠的反噬。到时候,开垦过的农田会变为纯沙漠,连自然植被都不会长了,对环境破坏更大,还不如不要开垦。新疆部分地区已经出现地表水严重超采,地下水资源逐年下降的情况,必须引起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