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6年03月16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两会里的电梯

本报记者 赵迪摄影报道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3月16日   08 版)

    3月11日,北京铁道大厦,政协总工会界别分组讨论会后,中国公路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志军在电梯口。

    3月4日,北京昆泰酒店,政协经济界别分组讨论结束后。

    3月11日,北京铁道大厦,全国政协委员、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招呼电梯外的人。

    3月13日,北京友谊宾馆,全国政协委员乘电梯前往会场。

    3月5日,北京昆泰酒店,全国政协委员张懿宸(左二)和全国政协委员、央视原台长胡占凡(右二)。

    3月4日,北京昆泰酒店,全国政协委员、壹基金理事长马蔚华(左一)和全国政协委员、银监会原主席刘明康(左二)。

    3月12日,北京会议中心,政协文化艺术界别分组讨论会后,全国政协委员赵本山乘电梯离开。

    3月12日,北京会议中心,全国政协委员、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前往会场。

    3月13日,北京友谊宾馆,全国政协委员、原海军航空兵副政委马国超在电梯中整理衣领。

    3月11日,北京铁道大厦,政协总工会界别分组讨论会后,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走进电梯。

    全国两会上,会场的电梯是代表、委员、官员、记者和工作人员出入的必要工具,电梯内外往往也成为会议的延伸。电梯里的故事,其实也是两会的一部分。

    两会期间的电梯里常常很热闹,甚至有些拥挤。同一层楼有不同界别、小组的会场,会前会后会有大批参会者聚集到电梯。电梯这种密封的空间,打破了“个人”的墙,物理性地把人与人的关系压缩在了一起。通常只有三四平方米空间的电梯间往往会挤进去七八个人,乃至十几个人。部委掌门人也许和来自基层的代表、委员挤在一处,平日里叱咤风云、媒体中频频出现的焦点人物也许彼此紧贴着肩背。而心理学研究中,人与人之间小于45厘米时就已经进入“亲密距离”。

    于是,电梯里的话题有时还很亲密。两会电梯里的谈话不仅仅是会场内讨论话题的延续,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有可能是老朋友间的寒暄、陌生人间的相互介绍,乃至家长里短、子女近况。不同着装、不同行业的人碰撞在一起,一趟“电梯之旅”可能只持续一两分钟,甚至十几秒,但有时候也足够重要。

    两会上的电梯内外常会埋伏着众多话筒和镜头,这里也是媒体争相采访明星代表、委员的竞技场。不光是会场内外总有记者对代表委员围追堵截,不少记者也会跟着采访对象挤进电梯,争取哪怕是几秒钟封闭空间里的独家专访时间。许多代表委员一进电梯就会不动声色地互看胸牌确认身份,有些一看到有胸前挂记者证的混在其中时,就会略显不安,甚至紧张起来。“非典”刚过去的那几年,当时还是全国政协委员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经为了躲避候在电梯中的记者,选择走楼梯上下高楼。当时他已经60多岁了。

    按钮、等待、进门、出门,乘坐电梯时简单的几个动作,对有些代表委员来说,往往也是有讲究的。这部电梯进不进?谁先进门?谁先出门?谁负责按楼层按钮?谁来开口打破沉默?很多时候,乘坐两会电梯成了密室里的一次考试:试题随机,答案不定,而监考的视线,或许就在身边几厘米处。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就曾在小组会上对为领导人预留电梯的做法颇有微词,他认为:“通过必要的安全的保障和必要的对领导人的服务,确保他们在一些公众场合的安全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关键是应该适度。”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孙宪忠在今年的两会上,乘坐电梯时不忘“女士优先”,有风度地请女记者先进电梯。他在上世纪90年代曾留学德国,他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出了对国人礼仪意识淡薄的担忧。

    两会会场的电梯也不总是热闹的。清静的时候,代表或者委员会在电梯里整理仪容,会打量着电梯墙面上反射出的自己,也会靠在一角若有所思。在电梯里独处的时候,也许是他们在紧张的会期中难得能安静下来的片刻。

本报记者 赵迪摄影报道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03月16日 08 版

两会里的电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