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4月01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为了8000公里外“最熟悉的陌生人”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邢婷 《 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4月01日   09 版)
扈秀花在进行淋巴细胞采集捐献 拍摄者:张娜
扈秀花获得的荣誉证书 拍摄者:张娜
86毫升淋巴细胞混悬液采集完成 拍摄者:张娜

    熟悉的12号针头刚扎进两只手臂时,扈秀花“啊”地轻轻喊了声疼,接下来的两个半小时里,她看起来平静、放松,甚至小睡了一会儿。病房内只剩下分离机的声音,扈秀花体内的鲜血缓缓通过体外循环,将部分淋巴细胞留在了容器中。

    2016年40岁这年,济南商河县甜水井希望小学教师扈秀花成为山东省首例涉外二次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两次捐献仅相隔一年时间,受捐者是同一位身患白血病的意大利病人,两人相距8000公里。

    如果不是4年前作出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决定,已有21年教龄的扈秀花仍将延续之前的生活节奏:工作日每天上三到四节语文课,周末偶尔出去走走,闲暇时看看小说,“不喜欢热闹的地方”。

    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是她一直以来的心愿。这个常被电视情节感动得稀里哗啦的老师,在朋友推荐下,看了一部救助白血病儿童的纪录片。纪录片里剃了光头的孩子们天真的眼神让她“心酸得厉害”。

    她决心要做些什么。

    加入两年后,2014年9月,扈秀花接到济南市红十字会通知,对方称她与一名意大利的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

    这是怎样一种概率?

    济南市红十字会事业发展处处长李宁介绍,如今,全球造血干细胞数据库均已联网,一般国内非血缘关系的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率在数万分之一,通过国际骨髓库的相合率仅有百万分之一。

    争取家人的支持是扈秀花需要面对的第一道坎。丈夫得知后一声不吭,一连几天埋头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最终,被妻子说服。15岁的儿子则在上学前丢下一句话:“去吧,那可是救一个人啊!”

    扈秀花有了十足底气。

    2015年3月23日,扈秀花第一次被推到了媒体的聚光灯下,这一天她在北京接受造血干细胞采集。

    赴京两天前,她多年的腰椎间盘突出病突犯,担心吃药可能影响捐献过程,平日靠止疼药扛过去的扈秀花决定不再吃药,特意做了一下午理疗。

    事实上,扈秀花还晕针,以前,仅是一次简单的肌肉注射也会让她身体极为不适。

    这回,她将这些全部抛到脑后,更重要的事情在等着她:救人。  

    腰部不适,加上第一次捐献,扈秀花回忆那次“紧张得厉害,手臂都是僵硬的”,采集持续了两天,扈秀花捐献了270毫升含有造血干细胞的血液。

    当看到意大利志愿者怀抱采集箱的背影远去时,扈秀花欣慰地想:“带走我的一部分血液救活一条命挺好。”

    回到家中,扈秀花需要面对的不仅有接踵而至的采访,还有父母的责备,为了不让家里老人担心,她和丈夫瞒着去了北京。

    出乎扈秀花意料,她和意大利那位患者的缘分远不止于此。

    2016年2月18日,扈秀花再次接到济南市红十字会通知:之前受捐的意大利患者病情反复,淋巴细胞没有免疫能力,问她是否愿意二次捐献淋巴细胞帮助其进行辅助治疗。

    “和她联系时,我们特地选择了微信沟通方式,担心打电话的话,她不好意思拒绝,毕竟还是要尊重捐助者的个人意愿。”济南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张娜回忆,令她意外和感动的是,不到1分钟,扈秀花就爽快地答应了。

    2016年3月21日,同样是北京,同样是这位身材瘦小的小学老师,受捐者仍是那位8000公里之外的意大利患者,这一次,扈秀花完成了86毫升淋巴细胞混悬液的采集捐献。

    遵循严格的双盲制规定,扈秀花至今不知道受捐者任何情况,她只是期待着这位“最熟悉的陌生人”一点点好起来。

    完成捐献后仅相隔一天,她又站在了讲台上,“担心孩子们落课”。在学校里,她所带的低年级孩子只是叫嚷着“从电视上看到了扈老师”,扈秀花所做的一切他们还不能完全明白。有老师在班会上提及,也有当地初中老师将其善举写入教案。但扈秀花并不希望太多人知道。

    相比,她更愿意同“济南市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联谊群”微信群里的群友们分享自己的经历。除了两个同学微信群,这是扈秀花仅有的一个群。济南目前已完成捐献的30位志愿者都在群里,这些热心公益者一同分享捐献心得,相互鼓励。在扈秀花看来,这里给了她“力量,还有理解”。

    显然,并非所有人真正理解她。有人称她“傻子”,也有人称她“英雄”,而扈秀花对自己的评价是:“一个普通人做了一件善良的事。”

    如今,扈秀花对着摄像机已不再紧张得说不出话,接受采访时,她最愿说的不是曾经的捐献经历,而是呼吁更多普通人的加入。

    和她一样普通。

为了8000公里外“最熟悉的陌生人”
一个盲人的马拉松
对那些不能理解的大善大爱保持敬意
跟评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