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4月06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影音书画

让张国荣再活一回

王梦影 《 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4月06日   11 版)

    男声响起的瞬间,满座的电影放映厅一片寂静。

    “13年了,久等了,辛苦你们。”第一个词的尾音还未落下,就有人猛地直起身体,不可置信地瞪大了眼睛;还有的皱起眉头,向前凑了凑,试图听得更仔细一点。

    那是2003年去世的香港艺人张国荣的声音。

    3月29日晚,在北京一家电影院内,哥哥主演的老电影《缘分》即将开场。银幕还未点亮,熟悉的声音率先响起:“很久不见,你们还好吗?这么多年过去,谢谢你们始终记得我……”

    这并不是天堂的来电,而是机器的产物。利用“情感语音合成技术”,国内一家搜索引擎公司的语音技术团队合成出了张国荣的声音,并以自然语调朗读出了准备好的文本。

    说起来,让机器发出人类的声音,早已经不是新鲜事。

    18世纪末的法国街道上,发明家沃尔夫冈·冯·肯佩伦摆出一台奇怪的盒子。布满孔洞的空箱连通着褶扇似的鼓风机。压动鼓风机,簧片振动,完整的字词就从盒子中跳出来,像兔子蹦出魔术师的帽子。

    这是最早的语音合成机械,模拟了我们发声的过程。

    话语起始于肺部的张合,稳定的气流被灌向气管,在喉咙的开启和闭合下,形成潮汐式的一系列脉冲。声带振动,脉冲通过鼻子和嘴巴辐射,语音形成了。

    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子共振峰合成器取代了空盒子,算法则承担着比簧片更灵巧敏锐的协调功能。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声音的波动被捕捉,被预测,被指引着描画出文字在听觉世界里的样貌。

    最大的难题似乎是感情。正如中国科技大学的苏庄銮在博士论文里所写的,机器合成语音常常“缺乏丰富的语气、语速变化,不能模拟自然人语言的丰富语气和情感,不能根据所处环境和对象改变说话的气氛”。带有情感的声音,也是“当前语音合成技术应用的瓶颈之一”。

    那么,张国荣是如何在声音的世界里活过来的?

    “后荣迷”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根据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洛枫的研究,这群人多来自中国内地,年龄在21岁到35岁之间。他们大多未经历过张国荣的黄金时代。张国荣2003年逝世后,这位生前争议不断的偶像被网络空间重新发现精神力量。技术团队联系了“张国荣吧”的成员,获得了大量这位偶像在电台、影视剧留存下来的资料。资料里,这位“时代英雄”或是在日本迪斯科文化的风潮中高歌《莫妮卡》,或是立于性别认同的争议中心低吟一曲《芳华绝代》。

    技术像轻柔的手,梳理高低冷暖缓急,剥离出音符语调,捡拾进不同的盒子,打上标签。

    它从数据中学习这位偶像音色的每一点变化;需要时,从盒子里拿出来一一拼凑,几下点化,就是一段告白。

    “时间一定过得比你们想象中还要快吧,世界是不是也和自己想象中不太一样?”

    这听上去饱含深情的话,在张国荣生前留下的任何音像资料里都找不到,却近乎逼真地还原了他的音质。只有仔细听时,才能听出一些发音与顿挫不够自然。

    张国荣生前曾唱过:“我就是我,颜色不一样的烟火。”有学者分析,这是“洗净铅华的自白”,但在舞台上以“极度表演性、角色性”的方式呈现。这是“我”的矛盾与迷思,也是他魅力的重要部分。

    而在新的时代,“我”仍然添加着创造性内容。文本来自于“后荣迷”自己。他们借由技术的手,完成了偶像对自己的告白。

    “我现在很好,哪里都没去,始终在光阴里……”张国荣的声音说,“……希望你们不孤单,勇敢地为自己喜欢的生活而活,永远站在光明的角落。”

被误解的“聪明笨小孩”
握住修剪生命的剪刀
让张国荣再活一回
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