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实习生胡彦然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邱晨辉)“目前对基础研究重要性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没有形成良好的适合基础研究发展的环境和文化。”在近日举行的2016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上,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静海谈到社会对基础学科不够重视的问题时如是说。
当天,李静海代表中国科协发布了《2014~2015学科发展报告》(以下称报告)。其中提到近两年我国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突出性的科研成果。值得一提的是,这份报告用了较大的篇幅指出了当前我国学科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基础学科受重视程度不够”首当其冲。
“当前的科研工作评价系统不健全、不完善,一些原创性、战略性的研究成果不能获得应有的认可。”李静海说,相应地,当前模仿跟踪现象仍较普遍,对一些热点问题一哄而上也很常见,我国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的总体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十分明显,以《科学》和《自然》为例,美国哈佛大学每年稳定地在这两种杂志上发表100余篇论文,而我国所有大学每年发表在这两种杂志上的论文只有几篇到十几篇。
根据报告,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R&D总投入比例偏低,投入结构和资助机制不甚合理,投入主要靠中央财政,地方、企业投入比重较低。据统计,我国基础研究总投入中,企业投入仅占1.6%,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的企业投入占到基础研究投入的20%。此外,我国基础研究正面临严重人才危机,报告提到四个问题——“能够称得上战略科学家的帅才少”“研究人员和专业技术辅助人员结构不合理,缺少大量专业辅助人员”“基础学科后备人才资源不足”“优秀人才流失严重”。
对此,报告建议科学界要完善学术评价制度和体制的重点在于尊重规律,切合实际,建立以科学内涵为主导的评价程序,准确评价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逐步提升对重要基础研究成果的鉴赏能力。此外,在科研布局、政策环境、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加大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力度。李静海说,良好的评价体系对于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积极性、检验学科发展水平、引导学科不断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