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李燕燕 胡红升)近日,第三军医大学牵头完成了《军人通用体质健康评价标准》和《军人通用心理健康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试用稿。
现代高技术战争条件下,特别是信息化、特战化作战环境对官兵的体能、智能、心理素质和战场环境适应能力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极为严苛的要求,如何应对解决一直是困扰各国军事医学研究的一大难题。
2014年7月,原解放军总后勤部下达了“中国军人通用健康标准及其实施路径研究”这一指令性研究任务。随后,由第三军医大学牵头,联合全军多家知名军事医学科研单位,承担了这项旨在全面提升全军官兵健康水平和作战能力的军事医学研究项目。
项目牵头人、第三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院教授糜漫天告诉笔者,当前,发达国家军队,尤其是美军十分重视军人的健康维护。美军先后提出“综合性健康计划”、“军队整体强健计划”。除了有较为严格的入伍健康标准外,美军还十分强调军人健康的跟踪评估,针对不同军人职业岗位,制定了特殊的健康标准。
我军在上世纪90年代曾先后颁布执行过《部队健康综合评价》《士兵体能的测量和评价的标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身体发育测量及评价》等健康相关军用标准,“但这类标准从理念上、评价体系上都已较为陈旧,不能有效适应当前高技术战争对士兵能力素质的要求。”糜漫天表示,军人健康标准应当更加强调“适应性”和“最佳功能状态”,这需要通过军事训练、饮食营养保障、心理干预、健康教育促进等多种手段来维护和提升整体健康水平。“按照强军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建立战斗力需要的能力健康标准”。
从2014年8月~2015年5月,由军事体育、特种作战、军事心理、军事营养、军事预防医学以及健康教育等领域专家组成的课题组,先后8次赴原兰州军区、广州军区、沈阳军区、成都军区等7个军区40余个整建制旅团,围绕“现代战争条件下军人健康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实战化条件下军队体能强健和训练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军人心理健康强健路径”“军人特种营养保障”“军人健康素养与健康干预”等内容,开展现场测试和调研工作。
糜漫天介绍说,参与测试的包括步兵、电子对抗兵、通信兵、炮兵、装甲兵、特种兵等多兵种共计1万余人。人群涵盖南、北方,寒区、热区和沙漠地区等不同地域,以士兵为主体,同时包括营以下军官,分男、女性别分别采集。课题组共采集到军人心理、身体形态、身理机能和体质等数据50余万个。这也是近20年来,采集数据最全、代表性最高的一批一线作战部队的健康数据,为建立中国军人通用健康标准奠定了基础。
“要制定出真正适用于全军的标准,要求我们必须到一线去拿实打实的东西作支撑。”糜漫天说。
在新疆,课题组携带数百公斤的检测设备和器材物资转战数千公里,深入戈壁大漠,在陌生复杂的地理环境下,对官兵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以及心理指标进行综合测试评估,打破以往单一的考核达标指标,旨在全面反映军人健康水平。10余天共完成对1200多名抽样官兵30余项生理指标和心理指标的测试评估,获得6万余个数据,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课题组还前往被誉为“铁军”的54集团军开展测试和数据采集,全面掌握我军一线作战部队,尤其是甲种作战部队官兵的体质健康、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状况,为下一步“标准”的制定,提供更加权威和科学的数据资料。
“基层一线的现状,让我们深刻感知到标准出台的紧迫性。”课题组成员朱俊东教授说。在戈壁、雪域等一些自然环境非常恶劣的地方,部队训练依然遵循着五公里跑、十公里越野、俯卧撑、仰卧起坐等“老几样”,几乎没有针对特殊环境下的特殊训练。科学化、多样化训练不够,导致一些部队训练伤发生率高达30%。在一些甲种部队,官兵扛圆木跑、越“美式障碍”,体能高消耗,却由于缺乏规范配套的综合性保障措施,战士们身体长期处于紧张和疲劳状态,这样又反过来加重训练伤病的发生。
经过近两年的研究,在掌握翔实数据的基础上,课题组采用正态分布法、百分位数法、系统评价,以及哈佛风险指数模型和层次分析等多种统计学分析评价手段,建立了基于评分标准的综合评价模型,完成了《军人通用体质健康评价标准》和《军人通用心理健康评价标准》试用稿。同时,还完成了数十万字与“标准”相配套的一系列强健措施和实施策略,涵盖军人体能强健与体能训练、军人运动损伤身体功能动作康复训练、军人体质监测和运动功能筛查、军人通用膳食营养保障、军人体重控制、军人健康教育、军人心理健康训练、军人心理应激与心理创伤干预等九大指南。
据悉,目前课题组正准备向军委后勤保障部提交试用稿及相关报告。接下来,“中国军人通用健康标准及其实施路径研究”将开展特殊军兵种、特种作战人员健康标准研究,最终完成“我军军人健康标准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