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6年04月25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中国制造2025靠什么制造

技能人才缺口是工业发展的潜在危险

实习生 冯莉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鑫昕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4月25日   11 版)

    在“中国制造2025”的时代背景下,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党委书记、校长唐健禾明显感到了培养产业工人的紧迫感。  

    不过,这种紧迫感在学校与德国职教交流合作、国际化办学和借力“互联网+”合作的过程中得到了缓解。唐健禾觉得,不管出现什么危机,有什么紧迫感,以社会需求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永远不能停止。

    4月13日,由四川省经信委、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商务厅、德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德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创新德阳”——中国制造2025对话德国工业4.0大会在四川德阳举行。

    大会期间,德国前副总理兼外长约施卡·菲舍尔、莱比锡德工商大会总裁托马斯·霍夫曼、贺励仕商务顾问有限公司总裁贺励平一行来到四川工业科技学院,与校方围绕中德职业教育合作与前景、校企合作等进行会谈,深入挖掘双方在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对接德国工业4.0的产学研合作契机。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会,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

    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陈晓明认为,在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中国制造2025》以后,各领域面临的最多、最严肃的问题是:中国制造2025靠什么制造,能不能制造?

    陈晓明给出了一组数据:据2015年统计,全国规模以上机械行业企业达9.7万家,从业人数达1870万人以上。近5年来,每年新增劳动力中,80%来自各类职业院校。“职业院校,特别是国家、地方骨干重点职业院校,越来越成为先进制造技术,包括智能制造技术推广应用普及的前沿”。

    “以人为本”是《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五大基本方针之一。陈晓明认为,中国制造2025的实现,需要4个方面的支撑:中国现代化工业体系、中国制造创新体系、中国制造社会与环境资源、中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而最关键和最核心的,是人才培养体系的支撑”。

    “这不仅需要在技术、路径、方法上进行创新,还要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创新,通过产教协同发展来保证与中国制造2025的步调一致。”陈晓明说。

    他强调,中国制造2025主要从发展理念、技术升级、产业业态变革、管理提升及要素优化这5个方面对人才培养产生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要素的优化”。 

    这些影响体现在:第一,中国要在发展职业教育的理念上和定位上更加开放,在机制体制上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第二,要加快职业教育院校布局,特别是专业结构的调整,使教育和人才培养方式更加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第三,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内涵的新要求。因为社会对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第四,构建新型的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核心资源。例如,如何把校企合作、先进的工业文化及工业文明要素配置到人才培养院校教育中。“通过职业职前教育和职后培养的衔接,通过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统筹,真正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时代工匠”。

    德国前副总理兼外长约施卡·菲舍尔在大会演讲中表示,制造强国、新兴工业国的发展,需要专业人才。德国有大量高质量的人才和丰富的经验,这是可以彼此分享的。

    德国工商大会职业教育总监白丽塔说,根据德国工商大会的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在华德国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人才。据预测,截至2020年中国专业人才缺口将达到1.49亿,仅理工科人才缺口就高达927万。这将成为工业发展规划在实施层面的潜在危险。“在近1.5亿的人才缺口中,约59%的岗位将由受过专业培训的技术工人或资历更高的技术专家来填补”。  

    她认为,随着工业发展,职业教育领域也需要实现转型升级,比如调整资金分配、增加职业教育学校在校学生人数等。

    在这次大会上,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向约施卡·菲舍尔颁发了高级顾问聘书。在下午的中德职业教育专题对接会上,学校与约施卡·菲舍尔及托马斯·霍夫曼勾画了与德国职业教育合作的更加广泛的前景。 

    唐健禾表示,与菲舍尔先生及其公司合作,可以依托其人脉关系,引来德国更多的企业和高校资源,推动本校职业教育的发展。霍夫曼是莱比锡工商大会的总裁,他已在东莞和扬州成功举办技术培训,他提供的典范将为学生学习德国先进技术打开更加有效的途径。

    唐健禾向学校师生承诺:未来将选派更多教师和优秀学生到德国进修深造。

    中共德阳市委书记蒲波强调,依托此次中德对话大会,德阳市将与德国在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燃机与航空装备、轨道交通、节能环保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技术交流、技术攻关、项目合作,以推动产业发展,实现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有效对接。

实习生 冯莉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鑫昕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04月25日 11 版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急需厘清三组关系
“诚信小摊”检验大学生诚信
技能人才缺口是工业发展的潜在危险
着汉服 行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