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举措密集发布 留守儿童能否减少
近日,“留守儿童”又成为社会的焦点。这一轮的关注来自3月底民政部官员透露将首次摸清留守儿童的数量。
“留守儿童”问题不是孤立的,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高速运转榨取低廉劳动力、城市排斥外来人口衍生出来的。摸清具体的数字、外界的密切关注也不能弥补骨肉分离带来的痛苦和对儿童成长的伤害。因此,认识不到问题的实质,一些举措就如同隔靴搔痒。
例如陕西咸阳教育局近日发通知,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亲情连线室”等专门场所,配备专职的“代管家长”队伍,经常与农村留守儿童沟通,每月与留守儿童的家长通一次电话,每学期写一封信,通报孩子的成长情况。这一举措出发点是好的,老师可以管好吃喝,但再好的“代管家长”也替代不了父母的亲情和家庭教育。
也有更严厉的。甘肃4月19日出台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最大亮点在于将通过“强制报告制”避免儿童“独自留守”,首先强化了家庭监护主体的责任,要求外出务工人员要尽量携带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或夫妻一方留家照料。明确规定如果发生不满16周岁的少年儿童单独居住,有关个人、单位未履行报告义务将会被层层严肃追责。
假大学钓鱼设圈套 明知有诈主动受骗
近日,美国官方为打击虚假签证,实施了“钓鱼执法”,虚设了一所名叫“北新泽西”的假大学,以引诱不法机构上门。计划实施了一段时间之后,美国警方在多个州实行联合抓捕行动,成功取缔21个不法机构。而这个为打击黑中介而精心设立的圈套却也使得1000多名学生面临着被取消签证,甚至被遣送回国的命运,其中有大量来自中国的留学生。
这听上去像是一个故事,但确确实实发生了。“骗局”公开后,“被骗”的学生很委屈,因为有的交了上万美元的学费,反而落下一个信用污点。他们真委屈吗?只要问一个问题就会打消这个念头:这个学校没有开过一门课,没有上过一天课。所以,可以归纳为4个字:“主动被骗”。
可怜天下父母心 教育焦虑何时休
中考、高考临近,各地又在上演一年一度的大片:家长比学生紧张。
成都媒体报道,中考体育测试在即,很多学生考前忙“加餐”:巧克力、糖块、功能性饮料,甚至有的学生直接喝“注射用葡萄糖”。当然,这都要归功于家长,他们千方百计打听如何提高成绩,生怕什么东西没给孩子吃影响成绩,葡萄糖甚至卖断了货。营养专家对此很不赞同,因为想要通过吃马上提高运动能力,是不科学的。
云南媒体记者采访看到,临近中考,“00后”学生都自信满满,反而是一些家长比孩子还要紧张。有的学校誓师大会上,一些家长用手机记录下每一个瞬间,他们说感觉自己像“打了鸡血”。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分心情可以理解,但也要把握一个度,如果把紧张和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就要造成负面影响了。
高考加分虽瘦身 奥赛金牌不贬值
教育部近日下发《关于做好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招生录取机制,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目前,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只保留5项。2014年,全国性加分项目共11项,其中鼓励类6项、扶持类5项。2015年,全国性鼓励类加分项目全部取消。地方性加分项目从2014年开始大幅减少。
减少高考加分的目的是维护高考公平,让考生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减少人为操作的可能性,是杜绝徇私舞弊、钱权交易的最优解决方式。不过,减少高考加分并不意味着不鼓励学生在某个擅长的学科上精专发展,相反,中学生如果在某个学科上表现突出,更容易被高校“一见倾心”。
这个导向,从一些学科奥赛就能看出,虽然不加分,但是高校对金牌选手依旧青睐,竞赛期间高校招生人员就会驻扎比赛现场,成绩一宣布,就会抢着与获奖学生签约。
可见,不管高考怎么变,在高校选才者的内心深处,对优质生源的评判标准是不变的。
李新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