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深夜12点,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水墨社区 的“前流书店”里,老板吕红松关上灯,结束了一天的营业。这一天卖出21本书,362.8元流水,比往常的周末少了一些。
书店面积八九十平方米,开业近10年,以经营社科类图书为主。因为靠近几所高校,来书店的多是附近的师生和一些关注社科类图书的老顾客,也有网友推荐它为北京必去的书店之一。
目前书店平均每天流水两三百元,周末千元左右。为了补贴开销,店里也代收快递和卖些小的老物件。吕松红说,曾经这条小巷里有5家书店,现在只剩下了他一家。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与此同时,正在北京单向空间书店举行的“疯狂朗读夜”读书会刚刚进入高潮,数百名围坐在一起的年轻人,分享着自己喜爱的图书。从波兰女作家辛波斯卡的《种种可能》到诗人蓝蓝的《风中的栗树》,不时有人主动起身朗读书中的片段。原本定于凌晨结束的活动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天亮。
台下,专门从山东潍坊坐火车赶来的贾冬梅攥着进门时拿到的“9号”号码牌,走到人群前朗读了一段吴晓波的《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哪怕在这个深夜只有我一个人还在读书写字,人类就还有救”。
这是她第一次参加这样的通宵读书会活动。和周围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相比,1968年出生的贾冬梅显得有些疲惫,但在她看来,因为有着共同的爱好,他们之间并没有距离感。
贾冬梅在山东潍坊一所高中当地理老师,已经20多年了。她时常鼓励自己的学生多读些课外书,但她知道这很难,高中阶段课业太重,能够把课本学好就已经不易。
书店一楼,20岁出头的吴南星坐在吧椅上,点了一杯鸡尾酒,打开了竖排版的台湾书籍。她身后10多张咖啡桌前,三五位年轻人一边喝咖啡一边翻着书,一位穿着职场正装的女士在电脑上飞快地敲击键盘。
在广告公司工作的吴南星时常选择这样带有酒吧或者咖啡馆的书店和朋友见个面聊聊天,偶尔也会一个人在书店里放松一下,或者再买几本书。
在建投书店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克忻看来,相对于互联网上的书商,传统的单一经营图书的实体书店虽没有优势可言,但许多和阅读相关的体验是无法在线上完成的,所以结合自身特点的多元化经营对实体书店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尝试。23日这天,建投书店旗下面向50岁以上读书人群的“50+书店”在北京开业,书店融合了艺术鉴赏、健康管理、餐饮等服务。
同样在这一天,上海第二家24小时书店——博库书城“漫书咖城市生活馆”正式营业。而早在一年前,三联韬奋书店就在北京高校云集的海淀区开设了第二家24小时营业的分店。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仅上海一地,就开出了言几又、西西弗等10多家实体书店,今年正在筹备的书店也有近10家。
与实体书店复兴相对应,网上书城也开始跑马圈地,当当网宣布从今年起3年内开设1000家实体书店。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在媒体上表示,书店的内涵与面貌正在重新界定,嫁接不同业态的探索已经将不少年轻人拉回实体书店。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赵迪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