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病人,就总想着追大医生。因为名医、专家、教授的潜台词,就是治愈过无数疑难杂症。看着这些头衔,就让人安心、舒服。但多数名医的特点就是会议多出差多,神龙见首不见尾,说话惜字如金。所以,我喜欢小大夫。
每周一,大主任查房。护士长一大早就让所有清洁工将床铺铺得倍儿平,窗台角不允许有一点灰尘。病人们也都严阵以待,坐在床边心里默默“压缩”病历,将自己最想问的问题反复罗列、排序,采用倒金字塔结构,选出最重要的先问。也要提前做个预案,如果被主任打断,忘了怎么办,或者用什么语言能多留主任在自己的床边一会儿。
但实际上,那不是你的舞台。
主任首先是一个考官,他权威的眼神盯着你,其实是耳朵在使劲。主治大夫在努力清楚地叙述你的病情,小大夫们则非常紧张地排在后面,时时准备接受提问。主任听完陈述,抽查了小大夫的对策,又嘱咐了护士,便发布最终治疗意见。之后,他便转身用关切的眼神望向了下一位。
名医的眼神是匆忙的,他聚焦你关注你之后的下一个动作,绝对是马上收回心神,去面对另一个不同病情的病人,及时让大脑作出复杂的反应和决策。
救命稻草小大夫特征一
周末小鬼当家
每次见到大医生如神一般降临后,巨大的空白都是小大夫在填补——给我开解心情、指导治疗、开药单检查单、询问病情的都是一个住院医生。所以,管我的小大夫几乎就是病房的明星,抑或说是病房所有病友的救星。
周六周日在我住的医院,很难看见大医生。而小大夫会在病房串来串去,跟大家聊天说笑,稳住了心乱如麻的各色病人。
特别是碰到疑惑多的病人,就会在他床边坐半天,拿着病例一条一条分析,事无巨细,头头是道。在医院过俩周末,医学知识就能长一大截,很快就从医学小白突击成长升级换代成咨询大师了。
其实,我也知道这是代代相传的培养住院医生的秘籍。他们二十八九岁,在其他行业也许早是骨干了,但在医院只是刚刚起步。
你看《太阳的后裔》,一个外科女医生都三十好几了,还天天苦得要命地读书,苦得要命地抢救,苦得要命地没时间谈男朋友。多不容易!你以为他们是多厉害的高技能人才,他们其实也有很多迷茫。
所以我顺势在心里就把他们当成我的实习生了。平时,他们老师带着,周末,我来指点指点呗。
《豪斯医生》《实习医生格蕾》你看吧,有很多穿帮吧?管我们的姑娘立刻丢了医生的矜持:要说电视剧里的假,太多了——宋仲基几次受伤的流血量那么大,回回致命,他竟然能活过来;美剧《豪斯医生》打针从来不用酒精棉消毒,也太夸张了吧?
住院第一个周末我就交了几个铁哥们儿。在我的病房,小大夫负责讲解,我就负责翻译成大俗话或有趣的比喻,我俩搭配,大家笑作一团。
我一下成了病房《病情解码》栏目的新闻发布人,身体上的痛苦也缓解了很多。
救命稻草小大夫特征二
没有门户之见的高参
挂专家号有可能要“挨骂”,这个我有体会。第一周去甲大夫诊室,说你有黄浓痰必须上消炎药。第二周去乙大夫诊室,被数落一顿,说完全没必要,赶紧停。你知道滥用抗生素后果多可怕!第三周乙大夫没出诊又去了甲大夫诊室,又被数落一顿,你马上要转成肺炎了,让你吃药不吃。我委屈地说,乙大夫不让吃啊。甲大夫一拍桌子,那你找乙大夫看去吧!
病没看好,吓成大虾,还被批得完全晕头。
不少大医生只回答他这一个领域的问题。比如你住外科病房,问了一点内科的问题,大夫就让我去心内科查。给我的感觉是,整个人体被切分得就像涮羊肉的片儿,每科室只抱定一片。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但小大夫不这样。反正先做全科大夫,他还喜欢你跟他提点跨界的问题。
就像我当年高考前,最喜欢别人给我提一个年代或者地名,我就把古今中外所有历史事件串起来了。小大夫都是应试教育的成功人士,习惯了这种出题方式。我也乐得用自己的这点小病,帮他们把背了七八年的经典大部头知识点过一遍。
小大夫们刚刚接受了全科教育,人体的器官、骨骼、神经在他们脑子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他身在妇产科,却会想到产妇会不会有心脏问题;在血液科工作,病人头疼他会给人检查颈椎。
一些西医在有了一定成就,又没有成为大家的时候,会对其他治疗方式表现出排斥。而小大夫倒是能跳出经验主义的樊篱。他们的灵感好像来自书本,其实更多地来自与病人的朝夕相处,对病人的关心和好奇心。所以,很多时候,小大夫充当了大医生幕僚的角色,对每一个病人,都有种种推测,他们的胡思乱想,结合了成熟大夫的经验与判断力,会有双剑合璧的效力。
救命稻草小大夫特征三
啰里啰嗦式心灵鸡汤
医院是一架有条不紊运转的机器,规范、严谨。5点钟抽血、6点钟留尿、7点钟吃饭、8点来查房、9点去检查、10点回来输液,11点吃午饭,12点试体温……严格的作息时间就像学生时代的课程表,谁该上岗谁出现,谁该说话谁出面,一丝不乱。所以主治大夫不用多说一句话,只在查房的时候说几句老师评语。
可医院新兵不一样。他们如果不在医生办公室里看病历,就是在各病房忙碌。
小大夫什么都敢说。告诉你满是拉丁字母和各种数据的化验单的含义以及可能存在的病情隐患。他甚至会因为我抽一次血被扎了三针而关怀一下:你的血管细,所以要多干家务活,但其实你的血管末梢挺粗的,说明你年轻,比很多老年人血管有弹性……话虽有点罗嗦,但在胳膊被扎得都是眼儿的情况下,我觉得心情因此放松了不少。
一次我做手术,一共就见了主刀大夫一面,因为她太忙了。包裹着蓝绿色的床单,全身冰凉地躺在手推车上,我仰面朝天看着天花板上惨白的灯光,浑身颤抖。一个正在医科大学读五年级的女孩路过我的推车,认出了周末聊天的我,就停下来说:“别怕别怕,你放心吧,出来我找你玩啊!”这是我打麻药晕过去前听到的唯一一句安慰。好温暖!
这些小大夫们虽然只是“半瓶子逛荡”,却因为耐心,让患者紧张的情绪得以舒缓,真有点春风化雨的能力。
救命稻草小大夫特征四
快乐小大人儿
对我而言,住院过程,最重要的一个功课是取乐。
你想想,在骨科每个病床都有个不锈钢的铁架子,就像渣滓洞;在外科病房手术后的病人每人一台监护器,都是一阵阵麻药压不住的呻吟;在烧伤科病房个个面目扭曲,更是惨不忍睹。来医院走一圈,就知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意思,就知道人生有多苦了。
我最喜欢看小医生装大人物的样子,一进门就会学着他老师的步姿和派头,严肃、皱眉、紧紧抿着嘴,偶尔也说些居高临下的话,但很快就露馅了。我每一丝病痛和变化都会告诉他让他解释,而他也搜肠刮肚地用有限的知识体系给我解答。如果回答不了,他会故意转移话题,偷偷回去查了书来告诉我,下次谈话,我就能发现他的进步。
更可乐的是,无论给你开了多么严重的化验单,小大夫都会原形毕露地变身小鸟,扑向主治医生去签字,因为他们还没处方权呢。
救命稻草小大夫特征五
文艺情怀党
大夫日日看着人痛苦、嚎叫、叹息,经常看着尸体被拉向太平间,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我深知医生有太多的无奈,对疾病的折磨几乎脱敏了。
而新来乍到的小大夫,刚刚离开校园,他们上下课的楼道里都贴着《希波克拉底誓言》:“我会奉献自己的一生为人类服务。我会给予我的师长应有的崇敬和感恩。我会凭我的良知和尊严行医救人,病人的健康将会是我首要的顾念。我会尊重所有病人的隐私,即使在病人逝去之后。我会尽力维护医业的荣誉和高尚的传统,视同事为我的手足……”字字句句,萦绕身心,还能时常拨动那根壮伟的心弦。
职业激情的保鲜对任何一个行业的人来说,都是难题。如果多年后他们仍然记得那些誓言,坚守那些底线,多么可贵!
很多优秀的医生都有文学和艺术的追求与修养。足够的高智商让他们既能理性地处理医务工作,也能保住纤敏、灵巧的内心不被俗事磨粗。
毕竟,这么多年,考上医学院的学生都还是中国最聪明的人。很多小大夫都熟读一些文学名著,能让人时时感觉他们的文艺与情怀。像《万物生长》《医事:关于医的隐情与智慧》《只有医生知道》这些畅销书都是年轻大夫写的。当年这几个中国最优秀的医科生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又因为大脑太够用需要散发更多的天才而成为名作家。
小大夫是如此丰满又是如此可爱,即使在诊断中有些许误判,我也不那么怨恨。
谁没有年轻过?谁没有犯过错?我经常感念他们身上的理想主义。
医院是最锻炼年轻人的战场。
想想他们,每天面对奇葩病人和各色家属,面对权威也面对死亡,面对病魔的难题也面对各科室各种人员的配合。所有的现实与矛盾结合在一起,放在那么年轻的人面前。他们一直在做题——选择什么样的未来、做什么样的人,恐怕不比医疗攻关简单。
我爱小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