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6年05月30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举办上千个公益活动,数十万名大学生从这里“毕业”——

八年磨砺 校媒人民很行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范雪 厦门大学 毕若旭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5月30日   12 版)

    5月19日,在2016中国高校传媒联盟主席团换届大会上,第七届执行主席团成员与区域联盟秘书长合影。鄢皓然/摄

    “前22年于我最重要的两件事,一是来到清华,二是加入校媒。”5月19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以下简称“校媒”)第八届执行主席团换届大会在浙江宁海举行,第七届执行主席、清华大学《清新时报》副社长曾繁尘在会上发言时说,“校媒如同我的另一所大学,传授我本领,教会我担当,培养我信念,回赠我真情。”

    5月25日,校媒联盟迎来了8周岁生日。8年间,有200多名全国执行主席、近千名区域主席,以及数十万名来自全国大江南北的校媒人,像曾繁尘一样从这里走出去。也有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走上校媒的舞台。

    进入职场前的社会观察

    邱晨辉今年24岁,是中国青年报社最年轻的首席记者,也是一位“老校媒人”。2009年,校媒面向全国招募百名上海世博会注册大学生记者,当年读大三的邱晨辉幸运入选,并参与了次年的上海世博会报道。那是他第一次拿到正式注册记者证件,拥有与正式记者同样的采访权限。

    “我们要报道的是世博会中的青年元素,而志愿者就是世博青年的一个重要群体。”邱晨辉在接触《中国青年报》后,发现其报道往往以小见大、关注细节,将宏大的主题落脚到关于人的故事。在世博会报道中,邱晨辉就找到了世博会标志中的一个细节。“形状近似‘世’字的标志是绿色的,只有右上角的一个圆点是黄色,这个圆点就代表志愿者。”这个“点”成了他引出志愿者故事的楔子。

    对邱晨辉来说,这次经历是他成为职业记者前的一场试练。也正是校媒,为他搭建了新闻实践的平台。

    校媒为大学生提供的平台远不止于此。据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相关负责人介绍,校媒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进入职场前的社会观察平台。从组织大学生记者报道上海世博会、深圳大运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赛会,到参观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等工业一线,从深入最贫困的偏远乡村、地震灾区,到“青年全球治理创新设计大赛”、“与世界对话”等国际活动,校媒带领学生走进城市、乡村,走出国门,成为大学生从象牙塔走向社会的枢纽站。

    张冉雨是校媒第四届执行主席,现在就职于通威集团。她曾参加过校媒组织的“快乐学校”支教活动。“对我而言,这是真正进入社会前很重要的一课。人和人真的不是绝对平等的,在社会资源的享受、教育资源的配备,以及父母陪伴时间长短等各方面,那些留守儿童和我们相比,获得的东西真是太少了,而且承担了很多他们那个年纪不应该承担的家庭重任。”张冉雨说,“只有明白差距的存在,才知道如何去缩小差距。”

    曾繁尘则在去年8月,与另外7位校媒代表一同前往意大利,参加“青年全球治理创新设计大赛”(YICGG 2015)暨“全球治理创新青年峰会”。“这是我第一次走出国门,借助校媒这个平台,走向了世界。”在大学期间,曾繁尘参加了校媒举办的多个活动,曾走进川西艰苦地区,也曾去深圳参观名企,而这次跨国之行则是他最难忘的经历。

    “在‘青年全球治理创新设计大赛’中,我们分组完成提案,我的小组里只有两个中国人,我们要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一起交流,这让我能够站在更广阔的视野去定位自己。”曾繁尘说,“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活动,在团队合作中,我们不断意识到如何创造价值,不断成长、提高。”

    “校媒是我专业上的实践地,在校媒,你可以在不断的试错中成长;校媒更是我感情的一部分,在校媒,我结识了很多朋友,我们有着相似的经历、共同努力的方向,这是很难得的。”曾繁尘说。

    有血有肉有担当

    今年,是邱晨辉来到中国青年报社的第五年,前不久,他的肩上又多了一项尝试传统媒体转型的重任。他牵头组建了“小邱之问”全媒体工作室,这是中国青年报社和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共建的全媒体内容生产平台,以H5为主要表现形式,每周推出一期移动端科学传播读物,向青年传递科学知识。“目前我们以科技报道为试点,探索未来媒体的呈现形式。这种形式不是一时的,而是可持续性的。要考虑的不仅是内容,还有怎样建立品牌、渠道,怎样实现用户、媒介与科学家团队间的互动。”

    校媒经过8年的发展,一批又一批校媒人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上不同的工作岗位。在四川大学上学时,范恩思是一名市政工程专业学生。他见证了2008年校媒成立,并参与了四川校媒最初的组织搭建过程。“校媒带我进入了一个新的圈子,让我认识到了自己专业以外的潜力,也对我后来的职业选择,甚至人生轨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范恩思2011年从四川大学毕业,进入腾讯公司SNG增值渠道部工作,成为QQ智慧校园项目团队中的一员。“现在同样是做与校园相关的工作,在校媒工作时积累的很多组织活动的经验和做学生工作的方法,都还在让我受益。”范恩思说。

    中国青年报社相关负责人认为,校媒人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他们有共同的精神追求,愿意挖掘身边的真善美,从关注底层老百姓的生活,到在国际重大事件上发出青年的声音,他们都在探索。校媒人是在媒体融合大时代下的实践者,他们用专业能力去记录社会的变革。

    校媒第一届执行主席何韬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智族GQ》总主笔;谢丽莎就职于商务部;周欢就职于《南方日报》;靳延明就职于《南方都市报》;张宸就职于新华社西藏分社;陈玮曦就职于财新传媒有限公司;戴卓就职于京东集团……他们从全国各地来,因为校媒聚集在一起,浸染校媒的精神,又带上校媒的印迹,奔赴大江南北、各行各业。

    “尽管毕业很多年了,当年在一起奋斗过的校媒人各奔东西,但我们的感情都特别深厚,现在大都还保持联络。”范恩思说,“我很感激校媒让我认识了这些人,这真的是一群很优秀的人,无论是在校媒时,还是走进社会后,都印证了那句话——校媒人民很行。”

    张冉雨已经工作近两年,回忆起校媒的经历,她说,“最珍贵的回忆里都是和校媒人在一起的日子”。在她看来,毕业后,校媒就成为了一种情结,一种逼着自己要更优秀、更独立的精神,“校媒带给我的是种‘精气神’,这是不会随着年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东西,这种‘精气神’就是永远的正能量,永远要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跟那些同样优秀的校媒朋友保持同样的步调。”

    传递青春正能量

    2015年,读大二的邵帅来到云南,作为从全国选拔出的10名大学生记者之一,报道“雪花勇闯天涯大学生挑战未登峰”活动。

    “50斤重的登山包,徒步12公里,4000多米高的海拔,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没有人说‘受不了’,尽管他们蹲在一边轮番呕吐。”这是雪山给邵帅带来的初体验。所有学生记者都要接受和登山勇士一样的“魔鬼”训练——从悬崖顶部速降,掌握冰镐、冰鞋等器具的使用,以及20公里徒步登山。“有很多个瞬间,我都产生过放弃的念头,想念在学校舒适的日子,我有时会问自己,怎么就来到这个地方吃苦受罪呢?”邵帅说。但记者团的全部成员都坚持了下来。当一天的训练结束后,勇士们回到帐篷休息时,邵帅和其他9名学生记者也钻进帐篷,开始讨论新闻选题和新媒体的推送内容,然后各自完成工作任务。“从来都没有人因为身体状况说‘我不行’‘我要休息’,每个人都是自己按时写好稿件。”

    校媒带给邵帅的启发,是“关于勇敢、关于坚持、关于信念”的。而对朱江而言,校媒从另一个角度告诉他,什么是“永不服输、勇往直前”。去年11月,西北师范大学青年传媒中心承办了由校媒主办的“全国大学生迷你马拉松公益挑战”活动,这次活动的学生负责人是朱江,他也是校媒第七届执行主席。“举办活动前,我觉得困难重重,要组织很多同学,又要想如何设计这次活动才会有趣。”朱江说。

    “校媒很简单,就是一群有想法的人在一起做点儿事情。”在朱江和团队成员的协作下,西北师范大学的“迷马”第一期活动就吸引了1500多名同学参加。“为了一件事,我们可以通宵达旦,校媒就有股冲劲儿,在这里,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刚刚卸下执行主席的担子,朱江从忙碌中走了出来,他很不习惯现在的状态,“我要赶紧找个实习,继续做事儿”。

    “校媒是我的精神寄托,校媒就是永远年轻,永远勇敢。”在曾繁尘看来,每一个校媒人都拥有着胜过真正媒体人的热情,心怀美好的未来,希望用校媒人的身份去改变世界。

    “你渴望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这就是校媒精神。”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相关负责人认为,校媒精神不是狭义上的某一种精神,而是更广义的概念,“‘大学生勇闯天涯’教你勇往直前、挑战自我,‘快乐学校’教你珍惜当下生活,‘校媒精英汇’教你团队协作、队员互相体谅,“迷马”教你奉献、坚持……校媒举办的每一个活动,都在诠释校媒精神的真谛,每一名大学生也都会在不同的活动中感受到校媒精神的力量。”

    中国青年报社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从校媒发起的那天,我们就许下愿望,衷心期待在今后的岁月中,我们能和社会各界一起携手,为青年成长搭建一个更大的平台,为推动社会进步付出我们更大的努力。让桃李开满天下,让青春走遍中国,让梦想照亮未来。”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范雪 厦门大学 毕若旭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05月30日 12 版

八年磨砺 校媒人民很行
校媒那些年
一个每天都在和公益打交道的90后
别让查寝“侵犯”了大学生隐私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