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6月04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海归创业就业路

毛遂自荐回国的世界级科学家

“回来的时间越久,就越后悔当初没能更快更早回来”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孙海华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6月04日   02 版)

    李学龙的经历有目共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硕博连读;26岁受聘英国大学任教,不到30岁获得英国伦敦大学终身教职;35岁当选IEEE(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会士,在这个仅是进入就如同获得终身成就奖的群体中,李学龙仍是最年轻的会士之一。

    不仅如此,他还获得了何梁何利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他发表的IEEE汇刊论文有200余篇,国内少见。他还是中国少数被近10个国际重要学会都选为会士的学者,包括美国光学学会、国际光学工程学会等……

    2009年,33岁的李学龙选择回国。彼时,他已是在国际光学影像分析与学习领域有着重要影响的中国学者之一,并成为领域顶级期刊IEEE图像处理汇刊有史以来在中国大陆的首位编委;他还陆续担任了《中国科学》和九种IEEE汇刊的编委。

努力创新的光学“工兵”

    李学龙习惯把自己称作“工兵”。他说,“工兵”其实都很类似,忙忙碌碌,连续几天待在实验室不回家很平常——“型号任务节点很紧张,领域内知识更新也非常快,一放松就有可能影响进度或掉队”。与李学龙深厚的学术造诣相比肩的,是他面对科学研究时的执着单纯。

    2005年夏天,英国伦敦数个地铁站和公交巴士接连发生爆炸。几乎所有的爆炸点,都在时任伦敦大学教师的李学龙的办公室附近。

    上班路上,李学龙乘坐的公交车被正在执勤的警察拦了下来。乘客被告知,由于前方封路,不能再前往市中心方向。大家纷纷下车,按照原路返回,李学龙也跟着人群往回跑。可当他走在半路上,却像突然想起了什么,急忙又掉转回头一路狂奔向办公室。

    “当时也知道很危险,但我必须得去。”李学龙事后回忆说,自己那时刚到伦敦大学任教不久,“实验室”就是一间专供学生使用的公共电脑机房,机房里的多台机器上正运行着李学龙自己设计的程序。“如果去晚了,早到的学生破坏了运行了一夜的数据,那可怎么办?”

    还有一次,李学龙给权威的学术杂志投稿。没想到,他撰写的长约5000多字的论文,却换来了该杂志副主编和审稿人一篇长达2000字的询稿意见。其中,很多意见非常犀利,并且只给了3个月的改稿时间。

    面对这样的长篇询稿,学界人士大多会选择放弃。一些同事也劝他:根据意见修改原稿就等于重写了一遍论文,况且即使写完了,对方也未必会刊登,“耗进去3个月时间,不值得!”

    李学龙却说:“既然对方能给出这么长的询稿意见,为什么不能再努力一下呢?”3个月后,李学龙如期交出一篇全新的论文,并且给出了更多的统计和实验结果。仅附在后面的“询稿意见回复”,就相当于一篇论文的长度。论文最终被这家领域内顶级刊物刊登。此后,这一刊物还多次刊登了李学龙的文章。

回国就等于回家,不需要什么理由

    和大多数被高调引进的专家们不同,作为已在国际学科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李学龙回国却是“毛遂自荐”。2009年,背着双肩包,李学龙敲开了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人事部门的门。
 
    在与所长进行了短短10多分钟的交谈后,李学龙便决定在这里“扎根”。他的想法很简单:自己在前沿做了多年研究,就是想回国做国家需要的事,解决一些重大工程面临的实际问题。而这里,能实现他的愿望。

    当时的李学龙,在英国浓厚的科研环境中正如鱼得水。他和爱人都已取得英国著名高等学府的终身教职,职位也一再跃升,待遇优厚、环境宽松,可李学龙却选择了举家回国:“人生的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价值,国内有更好的发展舞台。”

    回国前,李学龙花了近一个月时间收集、整理在伦敦的书籍资料,分类打包了20多箱发回国内,却没带回1件生活用品。连家具都没来得及卖掉,他就匆匆踏上了回国之路。

    回国工作,李学龙从未提过有关个人待遇的事。研究所特地为他安排了数十万元的年薪,他却坚决只领取其中的1/3,相当于一般研究员的待遇,他尤其强调坚持“不能在任何方面超过历史上为研究所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的老专家们的待遇”。“这些工资可以满足生活需要,只要能做事,不要特殊的高待遇。”李学龙考虑更多的,是怎样组建一支国际一流的研究团队和做事平台。

    光环和荣誉背后,是李学龙忘我的付出。和在英国的生活比,研究所的工作紧张且忙碌,连着熬几个通宵都是常事,办公室的沙发就是他的临时床铺,有时一觉醒来手里还抱着电脑,他就又开始继续工作。

    他曾和同事开玩笑:头发该是黑的,却是白的;眼白该是白的,却是红的;嘴唇该是红的,却是黑的,“真的不容易”!可是,每当有人问起他为什么如此坚定地选择回来,李学龙的答案从没变过:国家越发展,对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的需求就越迫切,有“防”才有“国”,“而我,回来的时间越久,就越后悔当初没能更早回来。!”

既要抬头看天,又要低头走路

    李学龙的研究方向,是光学影像分析与学习领域。作为研究所在该领域的领军人物,“前沿”和“应用”是李学龙时刻紧盯的两个关键词。

    如何提高遥感图像的质量,尤其是超分辨率图像重构和图像质量改善,是李学龙的研究重点之一。这样的技术,国防、经济、勘探、监控,甚至城市规划都能用得到。而要达到更好的效果,只有不断创新。

    为尽快建立研究平台,在光机所全力配合下,只用了短短3个月,李学龙领导的光学影像分析与学习中心就建成并投入使用,并开始在国家重大型号任务中发挥作用。与此同时,他又动员数名海内外杰出青年学者和工程师加入,组建起自己的科研和工程团队。凭着认真严谨、从不松懈的精神,李学龙和他的团队一步步走到了领域前沿,并为国防做出了系列贡献。

    西安光机所是中国国防军工领域的研发重镇。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拍摄“蘑菇云”的高速相机就出自这里。此后,“神舟”、“天宫”、“嫦娥”、“玉兔”等等国家重大工程,光机所的研究更是开创多项国内外先河。

    “海湾战争时有很多假坦克,但并没有浪费导弹。为什么?”因为不同物质的光谱不同,在普通光学相机观测下,假坦克和真的看起来很像,但在光谱下,钢铁和木头、纸壳等都分开了。

    “光谱数据非常有效,但它对数据处理的要求和难度都更高。”经过攻关,李学龙团队还设计出世界上第一台多分辨率相机,能在同一时刻对同一场景获取不同分辨率的影像,对研究不同分辨率的影像之间本质的关系和联系提供了基础平台。

    回国后,李学龙已经在数个国家重大型号任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担任了某监测卫星载荷总体副总师、某卫星光学望远镜分系统指挥、某测绘卫星高光谱相机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某光学卫星高光谱成像仪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某型号任务相机图像主管设计师等。

    他不到40岁时即已担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所长,光学影像分析与学习中心主任,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科院光谱成像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还同时当选为多个国际重要学会的委员会的委员及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等,并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抬头看天,低头走路”是李学龙一向信奉的准则。他说,既要“抬头看天”,紧跟学术前沿不断创新,又要“低头走路”,脚踏实地做好当下每一件事。

审计署将推动科研项目财务管理改革
弘扬创新精神 培育人才队伍
“泥瓦匠”的美国梦
王锋火海救人获“河南省见义勇为好青年”
哈尔滨重建遗捐者纪念碑
首份21世纪核心素养全球报告发布
习近平同柬埔寨国王西哈莫尼会谈
部署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志愿服务项目工作
做青年教师的天使投资人
毛遂自荐回国的世界级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