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30日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九大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说:“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中,更不能口惠而实不至!讲了就必须要做到,而且一定要‘面子’和‘里子’一起做!真正让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名利双收!”总理的这番话,被科技人员的掌声连续3次打断。
总理的讲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下科研管理各个环节的弊端。一段时间以来,科研管理中生硬的考核方式、僵化的管理手段及行政化的管理思维,限制了科研工作者创新创造的积极性,甚至一些科研实践因此无法顺利开展。一些管理者在制定和实施规则时只绕着条条框框转,而忽视了科研工作中最重要的因素——人。
重视科研工作中“人的因素”,首先要最大程度地赋予科研人员开展科研的空间。政府对科研的管理不能像管“小学生”一样,更不能外行指挥内行、劣币驱逐良币。政府对科研工作管理的本职在于服务和监督,比如,努力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人、财、物,惩治不良科研人员的学术不端和舞弊行为。但是,无论如何,政府不该也不能取代科研工作者人事一线工作。这就决定了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做好科研管理“配角”的角色。
重视科研工作中“人的因素”,其次要承认人才和智力劳动的价值。政府和高校、科研院所以行政化的思维管理科研工作,常常会沉浸在一种对数字的迷信中。一些不踏实的科研人员也投其所好,把数字做得很好看,项目前景的描述像“放卫星”一样。相比之下,踏实的科研工作者有一分事实说一分话,实事求是地提出研究的物质要求。有关部门在分配科研资源时,不应该只看研究需要多高级的实验设备,更要看研究发挥了多大的智力劳动价值。
重视科研工作中“人的因素”,还要尊重科研人员的劳动成果,以符合科研规律的方法管理科研工作。一些高校、科研院所出现科研管理行政化的倾向,评选项目看申报人官职大小、职称高低,还以官本位的思维评价科研工作者,甚至让不愿意做官的科研工作者参与到行政事务中。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我们不能用管理行政人员的办法管理教学科研人员,让致力于科研工作的科研人员沉下心来,而且为他们打通多元化获取收益的渠道。
在实验室里,在其他开展科研的空间中,直观上人们看到的是各种机器、图纸、方程式,但是更要看到的是操控这些科研要素的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限制科研整体实力提高的主要因素不再是落后的科研条件,而是我国科研工作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重视科研工作中“人的因素”,就是扭转片面信奉物质指标的思维,破除不合理的行政管理桎梏,从而激发科研人才的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