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确定这不是段子手出的题吗”“你确定这不是小学生出的题吗”……今天中午,2016年高考作文题在各大网站及各种微信公众号中一露脸,在网上写作文的、吐槽的、点评的马上出现。
虽然网友们的点评不乏搞笑和恶搞的成分,不过每年高考题的出现就仿佛吹响了对高考、对高考改革、对教育改革进行大讨论的集结号。整个社会在这一天以及今后的一段时间里对教育拥有着极高的热情。
与公众对语文高考的热情不同,专家对语文高考试题有着更理性的思考。“今年作文出的10道题总体上体现了一个‘稳’字。”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跃红说。
在专家眼中,语文高考试题是科学的,试题要对考生进行阅读、理解、表达和鉴赏能力的考查、鉴别。除了有人才的筛选功能,还要有育人功能,体现时代方向和导向,即体现党和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方向,并将其内化为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考查,这是高考作文命题的指导原则。命题者常说的“一点四面”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能力的考查,力求在作文中形成合力,更好地实现高考作文的导向功能和考查功能。同时,高考还要发挥指挥棒的作用,达到对基础教育的反拨。
其实,这种热情背后是公众对教育的热切关注,及对教育改革的极高期望。人们既希望改革能一下子达到理想状态,同时又不希望改革波动过大,毕竟,对于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来说,高考带来的是希望。
高考既要接受专家理性的审视,还要接受公众满怀期望的揣摩。那么,今年的高考能否达到公众的预期?能否达到专家的出题目标?对此,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语文高考一结束,便采访了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多位高考语文专家。
创业故事、评价他人生活 强烈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
与往年不同,2016年高考语文作文共10道试题,题型以材料作文为主,其中3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另外7道由北京(两套,2选1)、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市命制。
“强烈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华南师大文学院院长陈少华认为,全国Ⅲ卷作文“小羽的创业故事”是在双创大背景下的题目,既有真实的生活原型,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小羽在中华茶文化传统基础上研发新式花茶,获得专利后又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助力政府规范市场,将新式花茶规模化、产业化,从而带动乡亲集体致富。
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指出,考生可以围绕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文化传承与推陈出新,创新驱动与创业环境,优先致富与共同富裕,尤其是经济新常态下如何以新理念引领发展等诸多话题,由近及远地生发思考,写出有才情的文章。譬如,茶叶源于中国,茶叶产业非常具有中国传统特色,新式花茶的开发因而具有产业转型的意义,属于创新发展,同时也具有绿色发展的意义;小羽主动打破技术垄断、积极制定行业标准的行为,既是“店多隆市”商业规律的生动例证,也是“和气生财”古训的现代诠释,更是当下中国急需的共享发展理念的极佳体现。其他如浙江作文题要求考生就“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这一最新科技和人文现象,畅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等,也都利于引导考生关注新形势、作出新思考、助推新发展理念。
同时,考生也可展示自己的批判思维。人大附中原教学副校长、特级教师沈献章认为,创业中的小羽研发的新式花茶遭到大量伪劣假冒,考生也可从专利、法制不健全导致市场混乱的方向进行阐述,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表达自己对依法治国的理解。
考试中心专家指出,上海卷的“评价他人的生活”,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尤其是随着微博、微信等的出现,社会信息渠道更广了,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了,人与人的联结更为广泛。“当人的一举一动随时可能进入公众视野、成为公众话题、接受公众评判时,考生可以就此梳理和归纳社会伦理的变迁和每个人对社会舆论的责任进行反思。”专家说。
再如全国Ⅰ卷作文“奖惩之后”,“这道题有讽刺与幽默的风格,首先体现了考生身边的‘唯分数论’,学生分数的起伏决定了家长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沈献章说,同时,这个题目切口小寓意大,社会的急功近利思潮岂止体现在家长老师身上,单位甚至政府也有“唯GDP”的发展观,“如果考生这样引申,也能展现自己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对中学教育的指挥棒指向了哪 文艺腔、花架子不再占优
“我发现,大学选拔出来的学生,‘小清新’多、写诗写散文的多、擅长出墙报的多,但会写论文、会写阶段作业的学生少。”陈跃红一开口就直指学生高中和大学写作能力的衔接问题。他认为,高考语文试题的设计,最重要的是考查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过去出题是对阅读用功很多,对写作的研究不深。大家都关心高中作文的能力,甚少关心未来对大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要求。
陈跃红分析,我国高考作文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最早是主题作文,然后是材料作文,现在是材料+任务型作文。所谓“材料+任务型”是选择适合的材料并把任务隐含其中,给学生叙述和批评的空间。这种题目类型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正好与大学需求靠近,大学需要应用型、研究型写作,尤其要体现论说文和专用文体的结合。这两年全国卷的一些题目都在靠近大学的需求,但有必要进一步深化。
“加强培养学生说理能力是当务之急!”陈少华说,过去评卷,往往会给文学性较强的作文更高的分数,而现在的评卷老师则对无实际信息量的文艺腔不“感冒”了。
“高考作文改革不能被文学家牵着鼻子跑。高考作文考查的核心应该是明确的,即考生的基本书面表达能力。”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分析,未来的大学生可能会当工程师、医生、公务员,或者是科学家,从事各自行业,因此,高考作文的第一项任务就是需要考查他们的基本语言组织能力,与隐含在背后的逻辑思维。
以学生为本 关注学生生活 好题目是让学生有话说、好发挥
作为中学教师的代表,上海师大附中副校长余党绪认为,高考试题也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展示和考场发挥。
比如让多数专家非常认可的全国Ⅰ卷作文“奖惩之后”,就让很多孩子有话可说。
首先,漫画材料形象、生动、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容易让学生联想自己的学习生活,联想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方式方法问题;其次,漫画的丰富寓意,又可让学生联想社会发展的进步与退步,联想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某种现象的批评与表扬,反思与之相关的社会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问题。
全国Ⅱ卷的作文:“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既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强调语文素养的重要性,更让考生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就自己熟悉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和“社会生活实践”3条途径作比较,阐述真实看法和理由;不同考生提升语文素养的路线不尽相同,而语文素养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又十分丰富,3条途径也包含了很多具体的情境;于是,它们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哪条更重要,哪条更有效,哪条更适合考生自己……诸如此类可以比较和阐述的内容就非常丰富,考生作文的方式就可以很多样了。
打通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 形成良好的母语建构与运用能力
“今年的作文题体现了强烈的育人功能,将学生日常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打通了,将孩子们的现在与未来打通了,彰显了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山西的语文报副总编任彦钧指出,全国Ⅱ卷“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北京卷“神奇的书签”、天津卷“阅读方式与我的青春阅读”的作文题不约而同地聚焦语文话题,占了所有试题的近三分之一。尤其是全国Ⅱ卷“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引人瞩目地将语文学习、语文素养等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予以审视,考生可结合真实体验和切身感受对语文学习中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和社会实践3种途径进行总结评价,并由此引申出对语文终身学习与个人终身发展之间关系的思考,联想到每个人语文素养中的文化理解与传承,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以及更大意义上的社会整体语文素养与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等问题。
沈献章认为,北京的试题“‘老腔’何以令人震撼”,关键就是要阐述清楚“何以”两个字,首先要阐述老腔的魅力,然后以老腔为起点,展开发散性思维,要展示中华民族震撼人心的艺术和文化。这就要求学生要了解更多的民族遗产。正如考试中心命题专家所说,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向世界展现真实的、立体的、全面的中国,迫切需要我们在个人和国家层面提升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母语的建构与运用能力。
争议依然存在 博弈是永恒主题
虽然专家都对今年不少高考作文题目表示了肯定,但是对于高考作文的争议,永远也不会结束。
陈跃红认为,江苏的题目“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我都不知该怎么写,感觉无话可说”。对于浙江作文题,陈跃红则觉得,存在“覆盖面不够广的问题”。虽说浙江经济发达,像“高科技VR”这样的题目对杭州、宁波考生可能不是问题,但对山区学生来说却是很大的挑战。而且,他认为现实与虚拟的矛盾、镜像与现实的关系要上升到哲学层面才能写好写深,“对18岁左右的孩子是否要求太高了呢?”
陈志文与陈跃红的观点正好相反,他认为江苏考题范围很广,谁都有话可说。浙江这种限定论述性题目,出题时是要承担压力的,是需要命题人的担当的,这类考题恰恰符合了国际先进考试,比如ACT、SAT等正在使用的那种“表面是文字、实际是逻辑的考查”的方式。
对于沈献章等中学特级教师非常认可的北京试题“‘老腔’何以令人震撼”,陈志文同样有不同意见:“题目没有开放性和反思空间。”
陈跃红用了两个词评价作文题的难易好坏:“水涨船高”“水落石出”。无论题目难易都对一个省内的学生是公平的,因为题目好写的,都好写;题目不好写的,就都很难。
陈跃红认为,浙江、江苏的题目难度大,属于“水涨船高”,能筛选出优秀的学生;而山东的“背囊”,比较传统,没有什么难度系数,属于“水落石出”,有创新思维的文章也能脱颖而出。
虽然专家们在很多问题上的观点存在着差异,不过,他们却在一个问题上比较有共识:2016年高考语文作文引入大量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内容,激发学生表达真实理解和感受,既避免作文材料假大空泛,又规避套作和宿构对真实写作能力考查的干扰,使材料型作文题的测试功能不断成熟和完善。
其实,专家们的意见不同是相对的,而出题人和应考者的博弈是永恒的。所以,如何真正考出应考者的真实水平才是教育者们一直要思考的问题。
本报北京6月7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樊未晨 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