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6年06月1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激活学生创客基因(上)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6月15日   05 版)

    随着“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的融合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得以持续深化,“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成为这一轮变革的突破口。在创新驱动的“中国道路”上,青年是生力军,而承担人才培养使命的大学又一次站在风口之上。大学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这无疑是高等教育界面临的又一场深刻的思考和实践。

    在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创新创业从来不是什么潮流和时尚,而是从2000年建校之初就一直在扎实推行的“常项工作”。学校利用自主产业办学的背景优势,在2002年就设立了大学生创业中心(SOVO),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005年,学校《创新型IT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经过10余年的积累,学校坚持有特色、高水平、创业型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定位,基于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和特色的TOPCARES-CDIO人才培养方法,构建了适合东软学子的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该校2015届本科毕业生的年度就业率较高。从顶层设计到一线夯实,该校十余年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日渐显现,也为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参考。

    一体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打开所有学生思维的闸门

    闫子涵是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电子工程系大一的学生,尽管进入大学校门不久,但他已经开始和他的小伙伴们体验“创客”的滋味了,现在他和小伙伴们正在开发“社团Station”的APP平台。这个灵感来源于学校《创新、创造与改变》这一全校普适性课程的学习。“上这门课的时候,感觉思维一下子打开了,学到了很多创意,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工具。我和几个同学一直觉得学校各类社团缺少一个线上整合平台,就设想能不能开发一个APP整合所有社团的信息,方便学生通过网络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各个社团的情况,准确做出自己的选择。跟老师提及这个想法,老师也非常支持,课下也一直指导我们。我觉得自己的想法能够去尝试实现,特别有成就感。”闫子涵说。

    创客一词源于英文Maker,是指勇于创新,努力将自己的创意变为现实的人。在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像闫子涵这样入学后就开始尝试着让奇思妙想生根发芽的学生并不在少数。面向全校的普适性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为所有学生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每个学生都可能成为创新的主体,而这种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一旦被激发,将让学生的大学学习实现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创造的翻转,无论他们日后选择创业还是就业,都将因为这种创新力的发挥,使他们在各自的角色下为自身和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据了解,该校在充分调研国外大学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本土本校实际,最终确定了12门创新创业课,包括4门必修课和8门选修课。其中,4门必修课包括大一学年开展的2门创新类基础课程——《创新、创造与改变》和《思维创新与开发》,大二学年开展的2门创业类基础课程——《创业者的成长之路》和《从非商业计划到商业计划》,是按照人的认知过程进行统筹安排。第一门课打开学生的眼界,是意识引领;第二门课是创新思维工具;到了大二,就是创业精神引领,学生根据过往的经验去制定一份商业计划书,通过小组形式去开展,哪怕创意并不完善,也可以去感受和经历整个创业过程。“创意的引入、创业的实施、创业的总结,正符合一个人从‘无知’到‘有知’的过程。”该校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于丹说。

    事实证明,这样的课程体系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上个学期,大一的学生共提交了700余个创意,教师团队通过评估,评选出其中具有社会应用性和商业价值的,进行再丰富、再孵化,最终选出了50个优秀项目,直接进驻SOVO,进入实体孵化阶段。

    搭建“高能”导师团队

    为学生创新创业全程护航

    在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创新创业课的课堂上,经常出现两名教师同时在同一个讲台。一位是学校的专职教师,而另外一位是企业家。他们在讲台上时而相辅相佐,时而锋芒相对,就专业理论和创业实战进行讨论和碰撞。课上总是“闹哄哄”,大家不是在分享案例,就是在热烈论证项目,时而笑声不断,时而眉头紧锁……

    这是笔者在该校《创新、创造与改变》课的课堂现场看到的场景。在这门课的任课教师中,有3名专职教师及15名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还有20%的任课老师来自企业。这些教师会通过轮转教学制,分别为不同班级的学生讲授同一部分的内容。“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种孤立于任何专业背景的教育,需要充分融合专业特色。所以我们特别希望所有系都有老师参与,把专业的特质融入到创新创业的教育中,碰撞出新火花。”于丹说。

    构建一支具有强大创新创业能力的导师团队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为此,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整合外部企业家资源,通过企业家参与授课、讲座沙龙、一对一创业指导等方式让学生在校能够与创业者零距离沟通,创业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惨痛教训都将让学生更加真实地了解创业的真实点滴,而非照本宣科、纸上谈兵。该校的创业校友们更是经常回校,不仅参与创新创业的相关课程和文化活动,而且向学校将自己创业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反馈,使学校能够通过“过来人”的经验分析对课程设置和实践项目进行不断优化更新。

    另一方面,校内专任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也需要不断提升。学校非常关注教师的持续成长,尤其是教师在创新创业能力方面的塑造和提升。学校每年会在全校遴选创新创业导师,遴选的标准强调的是老师的产业经验、创业经验、项目管理经验。而对于这样一支集合众多专业、不同学历工作背景的团队也有着非常系统的绩效评估体系,学校会根据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量及学生满意度进行测评,从而实现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的持续激励、淘汰和更新。

    任长宁是该校软件工程系的教师,曾在企业从事多年系统分析师,他这样总结自己担任创新创业导师的感受:“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随着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体化走向深入,学生以前很多创新是零散的、偶然的,现在他们的创意是有组织、有计划、成系统地大量涌现,老师们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热情也空前高涨。”

    “青年学生的创新力积蓄的是整个国家的创新力。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努力激活所有学生的“创客”基因,通过创新创业课程、项目、活动一体化设计和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大学也在这种不断变革和迎接挑战过程中实现着成长。”大连东软信息学院院长温涛如是说。

    (王欣然)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06月15日 05 版

凤凰古城三年门票“围城”的是是非非
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激活学生创客基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