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2016年高考的第一天,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第七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之“中美学校体育战略对话”上,嘉宾主持姚明的开场语,说的是体育与学习的关系。了解中美学校体育现状与差异的姚明,自然明白中美进行学校体育战略对话对中国的现实意义。
作为一名体育记者,笔者接触、采访过许多在中美体育交流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的当事人。通过他们,笔者也能明显感受到,中美体育交流的主旋律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历史上,“小球推动大球”早已传为佳话,正是在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美体育交流都有很强的政治属性,甚至到了2002年姚明登陆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也不仅仅取决于他的篮球天赋,还涉及了对当时体制和制度的一些突破。
不过,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体育的政治属性也在减弱。印象最深的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郎平率领的美国女排战胜了陈忠和执教的中国女排,更多的国人摈弃了狭隘的民族观,理性地接受了中国女排被中国人执教的美国女排打败的结果。人们认识到,无论郎平执教哪支队伍,都是国际体育领域的正常人才流动,根本没必要上升到民族与国家的层面。
现在,竞技层面的中美体育交流已经日益频繁,产生的影响也早已超越了体育本身。姚明对国内学校体育的关注,就与他在美期间有机会密切接触美国的学校体育有关。2015年,姚明在全国两会上提交了“推广专项体育课”的提案,并呼吁学校体育应淡化金牌概念。
姚明也是国内少有的对体育教育有深入思考的体育人之一。近几年,姚明已经在多个场合反复表达过体育对育人的重要作用,力图改变很多中国人一说到体育就觉得运动员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再说回郎平。2013年,郎平再度出任中国女排主教练,带队过程中使用了很多她执教美国女排时总结出的经验和办法。2015年9月,中国女排在郎平的指导下重夺世界冠军。如果进行细致分析的话,中国女排的这次夺冠,应该也撇不开中美交流的因素。
在“中美学校体育战略对话”上,姚明感慨:“以前都觉得体育与学习是水火不相容的事情,现在,这个现象在中国终于有了很大的改观。”
(作者简介:慈鑫,资深体育记者)
本栏目欢迎读者投稿,投稿邮箱chinausa@aoyou.com
慈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