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上下班都坐公交车。因为那路公交车途经本市非常有名的一家保育院,所以,我经常在车上碰到一些接送孙子上下学的爷爷奶奶们。
一个下雨天,车上人很多,我一上车就被人流挤到了车厢的后面。站定以后我发现,旁边的座位上坐着两个20多岁的姑娘,从她们的谈话中我隐约了解到:她俩是同事,下班以后相约到始发站排了很长时间的队,才占了这两个并排的座位。
车启动不久,我突然感到周围一阵拥挤,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位60岁左右的老爷爷带着他三四岁的孙子从车厢前面挤过来了。老爷爷身上背着个小背包,一只手既要拿雨伞还要护孙子,有点顾不过来,另一只手则非常努力地去抓过道上面的扶手,显得很吃力。
我急忙往后挤了挤,腾出自己原先所占的位置,并且侧身示意他们过来抓住座位的靠背。等一老一少挤到座位边,外面的那位姑娘急忙把手里的包递给身边的同事,然后站起来请老爷爷坐到自己的座位上。没想到,老爷爷自己没坐,却让孙子坐了下去。那姑娘似乎有点吃惊,就和颜悦色地对那个小孩说:“小弟弟,让爷爷坐下来抱着你好吗?你看爷爷背着包、拿着伞……”“不行,我就要一个人坐!”姑娘的话还没说完,那小孩就一口回绝了。老爷爷急忙打圆场:“就让他坐吧,我不坐,我不坐!”
车继续往前走,老爷爷虽然抓着座位的靠背,但每一次的刹车和重新启动都让他的身体猛烈摇晃。坐在里面的那位姑娘也有点看不下去了,就跟那小孩商量说:“小朋友,要不姐姐抱着你,让爷爷坐在你的位置上好不好?”那小孩毫不客气地说:“不好!我就喜欢一个人坐。”无奈,那姑娘也只得起身,让老爷爷坐在了里面的座位上……
这事儿过去没几天,我又一次在车上碰到了这爷孙俩。这一次,爷孙俩一前一后坐在靠近后门的黄色座位上。本来,一老一小都属于需要大家照顾的对象,坐在“老弱病残孕专座”上也无不可。但是,随着车上人越来越多,我发现周围的人开始不断地向这爷孙俩投去异样的眼光。而这爷孙俩,则都把头侧向窗外,只顾欣赏街上的风景,却对车内众人的反应浑然不觉。
又一次停靠的间隙,车内的广播突然响了起来:尊敬的乘客,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请您给老、弱、病、残、孕及抱小孩的乘客让座。我一抬头,看见一位大腹便便的孕妇从前门上来,打完卡,然后向靠近后门的黄色专座走去。过道里面的乘客都主动地向前后挤了挤,给她让出一条道儿来。那位准妈妈正好来到那个小孩坐的位置。孰料,她扶着座椅靠背站了足有一分多钟,那小孩却连头都没回,对广播里面的提示也充耳不闻。司机好像也发现了这一情况,干脆关掉广播直接喊:“那是谁家的孩子,抱一下,让旁边的那个女同志坐下来。”连喊了两遍,孙子倒是没反应,前面座位上的爷爷却坐不住了,站起身来要那位准妈妈坐过去。那位准妈妈一看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给自己让座,忙不迭地推辞,两人就这样互相推辞着谁都不肯就坐。眼看车就要启动了,车厢后面的一位40多岁的女同志看不下去了,起身去扶那位准妈妈坐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一个孩子的教养如何,往往体现在他日常生活中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细节当中,而作为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则应该是孩子义不容辞的第一任“教养导师”。孩子接受了怎样的家庭教育,他的教养如何,通常会在公共场所得到检验。反过来,公共场所的一些偶遇场景和突发事件,也可以成为家长教育孩子的契机,家长一旦错过这样的机会,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沦为空洞的说教,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那位爷爷正是因为错过了第一次教育孙子的机会,所以才在又一次遇到座位问题时对孙子的任性束手无策。
中国有句古话:“3岁看大,7岁看老。”人们通常都把这句话理解为“从一个3岁孩子的表现可以看出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形象雏形,而从一个7岁孩子的身上,你就能够看出他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业。”这样理解当然没错,但如果我们从养成教育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它又是在提醒我们:要让一个人有良好的教养,就不能错过幼儿这一教育的黄金期。那位爷爷显然没有意识到,他正在错过对孙子进行养成教育的黄金期。
我们总是把孩子的一些任性行为归结于 “孩子不懂事”,并且寄希望于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我矫正、自我完善。殊不知,一个从小就缺乏规矩约束的孩子,根本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教养,而一个缺乏教养的人,将来是很难融入到集体和社会中去的。
教养,要从娃娃抓起。
(作者为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四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