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的创业梦碎了。不是碎在市场上,而是碎在光鲜的“众创空间”。从海南一家央企辞职回四川成都创业的他,没想到一切都是场噩梦。
今年年初,他和几个创业者从成都本地、武汉、山东等不同地方赶来,聚集在成都市高新西区派出所报案。这群怀揣创业梦的年轻人都被一个叫“林诗轩”的人骗了,创业未成,反被其以“提供免费办公室、代注册公司、装修款、办公室押金”等名义骗走了本就短缺的创业资金。
神奇的“混圈子”
2015年6月,接到汇源集团旗下成都汇都微创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的通知“可以入驻孵化器”后,王伟和合伙人匆忙从海南、浙江飞回成都,他们满怀憧憬,以为故乡将成为创业梦起航的地方。
初次见面,接待他们的是林诗轩,递上的名片上印着“汇都科技企业孵化基地总经理”头衔,这让苦于资金短缺、想找廉价办公场地的王伟一下看到了希望。
听了王伟的创业想法,这位自称90后的总经理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说,创业想法很好,应该即刻注册公司,启动融资程序。园区会在创业导师指导、风投路演、本地政商资源等方面提供帮助。
和其他创业者一样,王伟被林诗轩带到一位叫“王总”的汇都负责人面前“汇报工作”,被介绍为新入驻孵化器的创业者。而这位“王总”就是汇都微创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王晓川。工商登记资料显示,王晓川是汇都的自然人股东之一。
“王总每次都亲切地喊小林,或者叫林总,关系特别热络。”王伟说。
同年7月中旬,林诗轩要求王伟和其他创业者缴纳1500元公司注册费及5500元的公司注册实缴费用。除了现金,还可以支付宝转账。王伟对林诗轩“汇都总经理”的身份深信不疑,除了电子转账记录,未留下其他任何付款凭据。
和王伟一样从外地赶来的还有山东体育学院学生李晨。当时即将毕业、揣着创业想法的他在一家叫“天天投”的网站上联系了二十多家投资机构和投资人。回应他的只有四五个,大多数都是问了两句就再没了下文。直到林诗轩打来电话,邀请他入驻汇都孵化器,他觉得“终于遇到伯乐了”,第二天就飞到了成都。
想做游戏比赛平台的李晨此前在寻找孵化器和投资人的过程中屡屡碰壁,“他们都觉得我这个太新了,没见过。”见到几乎与自己同龄的林诗轩后,被他投以极大的肯定和认可,李晨特别开心,“感觉自己中彩了!运气真好!”
不过,在汇都孵化基地的创业生活和李晨想象中并不一样。没见到任何设想中的创业导师指导和对接资本。与林诗轩的每次见面,李晨都看到这个穿着T恤、牛仔裤的小伙子在不停地打电话,跟不同的创业者说,谁谁谁“又拿到了500万元投资”。
汇都孵化基地一楼新开的茶馆里,几乎所有的服务员都认识林诗轩。其中一个服务员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茶馆从开业之初,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林诗轩带着不同的人来喝茶,谈创业,高谈阔论。”整个茶馆弥漫着人人能掘一桶金的野心。
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附近的KTV、餐馆也成了林诗轩带着这群创业者“社交”的地方,“吃饭、唱歌,交朋友,林跟我们说这是创业的必经之路,创业最重要的是混圈子。”
有一天,带李晨“顺便”见过一次投资人的林诗轩突然提出向他借两万元用来帮他“打点投资人”。“见过一次投资人让我天真地以为胜利在望,就把自己仅有的25000元透支额度信用卡借给他了。”但是,投资人的踪影始终未见。
为了创业,李晨和同伴在汇都附近的一个菜市场楼上租了一个几平方米的单间,每月400元房租,屋里只有一张床和一个窄小的洗手间。每月背着巨额卡债,花费6万元搭建平台失败,当李晨试图向林诗轩要回借款时,却发现这位“总经理”一拖再拖,最终失联了。
消失的“总经理”
李晨并不是一个人。根据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调查核实,至少有6位创业者被林诗轩骗取了资金,金额从几千元到十万元不等,绝大多数是在校大学生。
王伟向林诗轩缴纳了那笔公司注册实缴费用后,发现并未办理实缴,银行未开户,逾期未到税务部门报到,导致他们的公司还未发生实际业务就已是“异常经营”。
林诗轩消失了。王伟等创业者只能一遍遍前往汇都总部讨要说法,希望能退还费用。但他们得到的说法却是“林诗轩并非汇都总经理”。王伟一再拨打汇都公司法人王晓川的电话,王晓川称:“林诗轩不是汇都的人,我们不存在任何雇佣关系。”
林诗轩对外发放的所有名片上都写着“汇都科技企业孵化基地总经理”的职务。他还曾在成都市科技局主办,红帽法律、四川大学学工部等承办的创业训练营活动中,以“汇源集团总经理”的身份出现在了自媒体“IT小喇叭”的活动报道里。今年年初他东窗事发,IT小喇叭、红帽法律均发表声明澄清,红帽法律表示为“嘉宾审核身份不严格”而致歉。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到的所有与林诗轩有过接触的创业者均表示,王晓川多次当众声称汇都孵化器的业务由林诗轩全权负责,有什么事都可以找他。一份由王伟提供的租赁合同显示,甲方盖章处盖的是汇都微创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的公章,“法定代表人(授权代表)”处所签的则是林诗轩的名字。
“林诗轩的办公室就在汇源集团老总朱开友的旁边,我们见过不止一次朱总,偶尔林还带着我们跟朱总打招呼,他喊林叫小林。”创业者陈鹏说。而他在事后却被汇都告知,这个所谓的办公室是林在汇都租的。
“当初如果不是见到汇都、汇源的负责人,一再跟我们强调林就是汇都的负责人,我们怎么可能这么信任林?现在却又告诉我们林不是汇都的人。这明显是在推卸责任啊!”陈鹏说。
几位创业者无奈之下前往派出所报案。林诗轩此前声称家在海南,而派出所民警查询后告诉他们,“整个海南省和四川省都没有叫林诗轩这个名字的”,“有可能是假名字”。
抵不住受骗创业者的一再询问,汇源集团汇都项目的一位负责人终于透露:“林诗轩的真名叫林道远”,并表示,“我现在已经把林的真名告诉你们了,你们要报警就报警吧”。王晓川向王伟辩解,汇都自身也是受骗者。
直到接受采访时,不少受骗创业者仍被蒙在鼓里。李晨仍不知道这个与自己“哥们儿”相称的林诗轩是个假名。
有创业者事后才发现,林诗轩其实是位“关系倒卖者”。有接近林的人告诉记者“林最开始来成都时一个人都不认识”,偶然经人介绍进入创业圈,便开始到处宣称自己人脉广,活跃在不同的创业圈。
官方认证的孵化器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两次走访了受骗创业者口中的汇都孵化基地。在汇都产业园二期4栋8单元的大厅里,“汇都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的牌匾仍挂在醒目的位置。二楼几乎全是空荡、未经任何装修的毛坯房。空地上仍摆着停止施工剩下的水泥、木架等材料。汇都科技园工作人员称,“孵化基地已经不在这边了,重新换了一个地方,重新做”。
装修材料是创业者赵翔留下的。原计划进驻汇都的他以为交完钱后林诗轩会替他们办妥入驻手续,便签订了装修合同,开始装修办公室。总造价12.8万元,进行到一半,却突然被汇都叫停,称手续尚未办理,不能装修。赵翔的钱全都打了水漂。
“一开始入驻时这些就都是毛坯房,几乎没见过其他入驻的创业企业。”赵翔说。就是这样一个孵化基地,出现在了2015年9月的第七批成都市创新创业载体资助拟立项项目公示名单里,并于几个月后成功获得成都市级创业孵化器的资质,拿到了50万元的一次性财政补贴。
成都市科技局官网显示,要想申请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必须满足专业孵化器可自主支配场地内的在孵企业30家以上的条件,并要求形成了创业导师工作机制和服务体系,能够提供创业咨询、培训、辅导服务以及政策、法律、财务、投融资、知识产权、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市场推广、信息咨询等服务。
而除了被林诗轩带着不停地社交和“汇报工作”,受访创业者们并未获得以上任何服务。
王伟从林诗轩处获得的一份2015年汇都科技园第三季度项目名录中,创业企业共有12家,从游戏直播涵盖到校园O2O。而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逐一电话采访验证发现,12家中有至少5家并未真实入驻。其中一位在校创业者告诉记者:“我们没入驻,跟林聊了几次发现不太靠谱,没想到我们的公司信息还被他当作成果向上汇报吹风了。”
入驻的创业者张翔也并未享受到林诗轩承诺的孵化器租金优惠,以与成都市中心几乎一样的租金在郊区的汇都科技园租下了近400平方米的办公室。他说,每月的巨额租金导致创业最终没能坚持下去。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拨通了成都市科技局的电话,相关工作人员称:“当时汇都进行项目申报时,我们组织了专家现场调查评审,去汇都园区看了场地和在孵企业,并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在拟立项项目公示期间,也没有接到任何人的举报或异议。后来汇源集团也给我们出示了一份声明解释这件事。汇都孵化器的立项没有问题。”至于该声明的具体内容,该工作人员则表示不方便透露。“至于林诗轩和汇都的具体关系,还是等公安调查结果吧。”
记者先后两次前往汇源集团,得到的回答是:“我们汇源不想对这件事做出任何回应,相关信息你们可以通过其他渠道了解。”该公司称,之前负责汇都孵化器的王晓川已被调离原职,负责其他项目。原本负责该项目行政事务的一位工作人员也已辞职,对记者表示不便回应。
而就在2015年9月,成都一家房地产公司原计划与林诗轩、汇都孵化基地合作,引入一些在孵企业,“可发现这个公司背景有问题,我们就没有再沟通了。”该公司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谈合作,我们要先做背景调查,结果去了汇都园区,发现很多里面的工作人员都说不清楚孵化器是怎么回事,我们去问园区售房部,问企业背景、相关职位,他们都说不清楚。林所说的和我们看到的有些出入。个人和企业应该都有问题。”
在结识“林诗轩总经理”一年之后,今年6月底,王伟终于等来了成都市高新区人民检察院的通知:“犯罪嫌疑人林道远涉嫌诈骗罪一案,已由高新公安分局移送审查起诉。”
不管林道远结局如何,上述受访的受骗创业者已经遭受重创——他们的创业项目几乎全部“死掉”。“林诗轩让我们一度以为关系是一切。结果是花钱买了教训,一片创业大热潮里,什么鱼都有,只能谨慎再谨慎。”带着破碎的创业梦,王伟彻底离开了成都。
(文中受访创业者均为化名)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何林璘 实习生 向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