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这里考察学习的人来了一拨又一拨,“有政府官员带队来考察的,也有各地兄弟院校来‘取经’的。”大家的问题归根到底只有一个,如何实现“华丽转身”——升本
□“要探索出一套应用技术大学的质量评价体系,以及中高本硕职业教育体系如何完美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这就是‘中德标准’。”
□第一批职教本科的学生即将入学,而这只是职业教育改革车轮上的一环,一切才刚刚开始
听上去这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高职生唐寿祺和技校生李子奇,同时从同一所大学毕业。
6月25日,在毕业典礼上,校长张兴会会同全体校领导和外国专家为站在一起的3000名来自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拨穗正冠,送上同样的微笑和殷殷寄语。
每个毕业生手捧的深蓝色毕业证书,封面都印着同样几个烫金的大字: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然而却也不尽相同。因为证书的内页为每个人过去几年求学经历做了背书:高职、技校、中外联合培养认证……
“中国制造为什么少有令世人刮目相看的著名品牌?”张兴会向毕业生们抛出一个思考,“那就需要你们这些小匠,不断追求极致、坚守良心和责任,将来成长为未来引领发展的大国工匠。”
这样的毕业典礼,在这所学校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既实施本科层次应用技术教育,又实施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今后还将探索工程硕士培养方案,正是这所被称为中国职业教育体系内第一所应用技术大学的与众不同之处。
这也意味着,过去止步于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天花板”就此打破了。
2015年11月14日,教育部批复同意在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天津建立中国第一所应用技术大学,也同时明确了一个重要的使命,“先行先试,重点探索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通道”。
职教本科,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张兴会说,不同于其他研究型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路径,这里着眼在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这里走出去的学生将托举起未来中国智造的一大批高级技师、一线工程师和大国工匠”。
校长回应争议与质疑
这是历史和现实的选择
今年高考成绩揭晓后的校园开放日第一天,毕业于天津市第二南开中学的高考生张国臣,拉着爸妈来到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找到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咨询处,听说这里跟大火箭、大飞机等大型制造装备行业都有订单班,这个18岁的男孩就不愿意挪开步子了。他在中学时就喜欢在课余时间鼓捣航模、机器人,早就对航空航天领域充满憧憬。
“我们以前就听说中德就业特别好,但孩子的考分明明能上本科,来上高职心里觉得亏得很。”张国臣的妈妈嘴角带着笑说,“一听说升大学了,我们特别高兴。”
“念大学到底为什么?将来不都得找工作吗!”张国臣父亲的话,引来周围不少家长频频点头。他说,儿子的成绩在二本批次院校中有不少选择,但他最看重的是儿子能在这里学到一技之长,将来有个好工作。
当然,也有不少疑问和怀疑。学校招生处处长赵惠强说,有的家长一上来就问,“你们包就业吗?”还有的更直接了当:“职教本科生毕业找工作,企业认吗?工资能比高职毕业生高吗?”
听到这些对话,站在家长身后的校长张兴会,感到比大学设立之初更大的责任和压力。
早在几年前,教育部启动“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张兴会就一直参与其中。不可否认,职业教育一直被贴上“低人一等”的标签,使得不少职业院校对“升本”抱有很高热情,但也存在一定“方向跑偏”的争议。
然而,面对这些争议和质疑,他信奉“不争论、不折腾”的原则,“既然这项历史任务摆在你眼前,那就一门心思去想如何改革,如何创新,如何对得起国家、企业以及家长学生的信任。”
他清楚,“大家的眼睛都盯着你”,有的是期待、有的是观望:这所大学以什么方式起步,怎么发展。从一所高职学校升格为应用技术大学,这是我国教育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探索。
社会各界关注的目光一时间聚焦于此。到这里考察学习的人来了一拨又一拨,“有政府官员带队来考察的,也有各地兄弟院校来‘取经’的。”大家的问题归根到底只有一个,如何实现“华丽转身”——升本?
张兴会常会半开玩笑地回答:“这是历史和现实的选择!”
随着中国制造2025发展脉络的逐步清晰,职业教育也经历了更深层次的变革,从此前强调“技能型人才”到“技术技能型人才”,加了一个“技术”,对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提出更高的需要,“这是一个时代的召唤”。
天津这座渤海之滨的中国北方工业重镇,连续多年经济增速居全国领先位置,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先行先试推进改革、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面临劳动力供求结构的矛盾,“对高素质产业工人需求量很大”。
而学校扎根的天津海河教育园正是国家级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试验田”。适应和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这所学校在过去30年借鉴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很多国际化大企业在国内很多城市考察之后选择天津,也是看中我们的人才培养和服务能力”。
探索中国特色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只要企业有需求,学校全力满足
这所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框架正在形成。在回答“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上,张兴会的答案是,一定是有别于普通高校,“最大的不同在于,这里是以实践为导向,实践与理论并重”。
这也源于学校与国内外众多龙头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时,双方越来越发现一个不容忽视的人才结构问题:上有普通高校培养出的研发人才,理论强、动手差;下有职业院校培养出的技能人才,动手强、理论弱;而奇缺介于两者之间,既懂理论,又能动手,可以在现场指导并解决问题的一线工程师。这几乎已经成为所有制造企业在快速转型发展中都遇到的人才通病。
天津中德首批设置3个本科专业:飞行器制造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和自动化,“都是顺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确立的,每一个专业都对接着一个甚至一批产业,这些领域都服务于国家发展的大战略。”张兴会说,这3个专业本身也是学校传统的“王牌”专业,今年还将继续申请第二批5个本科专业。
如同德国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支撑起了德国制造,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正在摸着石头过河探索一条“中国特色、双元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可以照搬的模板,只能在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摸索规律,探寻全新的发展之路。
一个真实的故事是:学校校企办处长周泓曾受天津港保税区邀请一同赴德国开招商说明会。比起减税、土地政策等优惠政策来说,德国很多跨国企业更关心的是能不能在当地生产出与在德国本土同样质量的产品,有没有足够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是他们选择落户地非常看重的因素。
“这也考验我们的人才服务能不能和国际接轨,能不能达到国际标准。”周泓说,那一次,她在德国的沃尔兹堡市政厅作了主题为校企合作的演讲,引起很多德国企业的兴趣,随后学校立即与企业沟通人才需求,并在最短的时间里提供了培养方案。没过多久,大众变速器的相关配套企业落户天津,并与学校签订了订单人才培养协议。
与简单地拉几个学生到企业实习完全不同,这所学校可以针对不同企业的用人需求,统筹调配全校资源,量身定做人才培养方案。张兴会把这称为一种学校的服务能力,“有的订单班需要综合好几个专业的师资力量,培养周期从1年到3年不等;但只要企业有需求,我们都全力满足”。
而满足企业的同时,学生也收获了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必须要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的共赢”。
中高本硕职教“中德标准”
一切才刚刚开始
在本科教育层次探索“中国特色、双元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国没有先例,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大学。周泓说,以前在高职学生中设立订单班,还存在一定限制。比如有的企业对人才技能水平有自己的一套评价标准,可高职教育有固定的大纲和教材,不能轻易改变,“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订单班的学生进行了实训课时的增加,整体课时从2700多课时增加到5000多课时,孩子的实操技能就是在这样的大课时训练中锻炼出来的”。
这一现象,在今后的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会有所调整。“应用技术本科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都在不断地探索和调整中,可以根据实际用人需求不断完善。”周泓说,比如理论课比高职要深,但可以不像普通本科那么广,省下的课时更好地用于实践。同时,课程设计也有自己的特点,模块化、任务导向、项目引导,简单说,就是把传统大块的知识打散,企业要用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也是顺应现代企业实际生产需求。
“要探索出一套应用技术大学的质量评价体系,以及中高本硕职业教育体系如何完美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这就是‘中德标准’。”张兴会说,这也将成为其他学校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
他更希望,这将成为一所国际化的学校和一个国际交流的平台,不仅是人才培养,同时也是先进技术技能转化的中心。
在与诸多国内外大型制造类企业沟通中,一位企业老总的话对张兴会触动很深,目前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设计可以国际化,但制造产业大军必须依靠自身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支撑,技术加工精度和水平还需要进一步向国际一流水平看齐,这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这样的学校应该有所作为,比如在发动机制造、装配和测试等工艺安排上,可以踏踏实实做一些积累,尽可能努力做一些突破,将来形成产业和行业的高峰。”
而眼下最让张兴会感到困扰的,是学校人才队伍仍显不足,“需要引进聘用一批高端人才,用足用好现有人才,储备发展一批后备人才,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那么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也要把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融入血脉基因之中”。
第一批职教本科的学生即将入学,而这只是职业教育改革车轮上的一环,一切才刚刚开始。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胡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