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6年07月0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唯有本土化创新能带领中国走向繁荣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鑫昕 实习生 赖长明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7月05日   10 版)

    在历数了有关创新与繁荣的各种争议之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德蒙德·菲尔普斯把话题聚焦到了中国。

    在6月24日至26日举行的中国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以下简称“成都创交会”)上,这位经济学家指出:创新能获得繁荣。但他紧接着又反问:什么样的创新才能获得持续的繁荣?

    不仅仅是埃德蒙德·菲尔普斯。在为期三天的成都创交会上,来自美国、德国、法国、以色列、韩国等五大洲36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现场观摩了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成果,并和中国同行一起,加入了一场有关创新与繁荣的大讨论。

    知识和创新将成为长期驱动城市发展的“燃料”

    “几个世纪以前,人们并不相信一个国家可以通过自己的独创性获得本土的创新。”在成都创交会的高峰论坛上,埃德蒙德·菲尔普斯回顾了过去几个世纪全球创新与繁荣的关系。

    “直到英国和美国打破了这个观念。”菲尔普斯说,“19世纪,这两个国家创造了充满活力的经济体系。它们的创新层出不穷,并引领国家进入了一个繁荣的阶段。”

    但是美国和英国的经验并没有在全球得到广泛复制。菲尔普斯说,在随后超过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像意大利、荷兰这样的传统贸易国家,它们认为不用寻求本土创新就能获得足够的繁荣,“它们只需要接受创新就好了”。

    基于上述历史经验,在成都这场论坛中,菲尔普斯提醒,现在“接受别人的创新就可以获得繁荣”的机会非常有限了。他特别对中国的听众强调,如果中国不能在广阔的领域内取得本土化创新,就不太可能获得经济的大幅增长。

    即便是在菲尔普斯提到的英国,创新的路也非常曲折。在论坛上,英国谢菲尔德市议长朱莉朵尔回顾了自己所在城市所经历的艰难转型。

    她说,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传统产业快速下滑,影响非常深,波及了谢菲尔德市的钢铁、煤炭行业,让这座“创建于水、木材、矿产等自然资源之上的城市”像许多欧洲城市一样,遭受了巨大的冲击。

    如今,朱莉朵尔以自豪的口气介绍说,尽管现在谢菲尔德仍然生产钢铁和一些特种金属产品,“但我们已经拥有更多元化的经济领域,我们的先进制造业在世界上非常有竞争力,尤其是质量、设计、增值服务和创新方面,就像我们的服务业一样”。

    她总结说,当下的竞争实际上是知识竞争,在未来,知识和创新将成为长期驱动城市发展的“燃料”。

    老外发现中国年轻人开公司的多了,创业的多了

    “幸运的是,中国已经开始做准备了。”埃德蒙德·菲尔普斯在成都创交会上说。他注意到,2014年9月在大连,李克强总理曾表示要利用好“创新”这把金钥匙,并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概念。

    “一年之后,李克强再次为草根创业者发声、代言,在那之后政府就放松了个人进入商业和工业领域的管制,并且为互联网通信和软件领域的创业者提供了补助金。”菲尔普斯说。

    在此次论坛的主办地成都,菲尔普斯的结论能找到例证。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日裔美籍电子工程学家中村修二的印象中,成都与以前相比最大的变化是:年轻人开公司的多了,创业的人多了。

    统计数据对中村修二的印象提供了支撑。在中国大力推动“双创”工作的2015年,成都平均每个工作日诞生市场主体990户,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总计248583户,同比增长33.79%。现在,成都每10个户籍人口即有1户市场主体。

    分析显示,从行业分布看,成都现代服务业发展尤为迅猛。其中,以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的科学研究和技术类企业新登记户数最多,达11034户。

    成都的做法受到一些海外嘉宾的好评。美国驻华使馆使团公使阮大为说,成都已经成为创新和经济转型的重要地方。

    在讲述“如何将首尔打造成创业城市”时,韩国首尔市经济振兴本部创造经济价值企划官金容福说,首尔将成为每个有创业梦想年轻人的有力支持者。但他同时坦言,首尔应该学习成都“双创”的经验做法。

    他分析,成都会成为世界知名的科技创新城。他还提供了四点理由:一是教育资源好,众多高校云集;二是中国西南地区人口多,市场大;三是国家的大力支持;四是成都重视创新。

    中国仍需虚心地向世界学习

    “今天,几乎整个世界都进入了困难状态,有一些国家的困难状态已经持续了几十年,并且几乎没有走出困境。”菲尔普斯说,“而中国实际上是第一个勇敢行动的国家。”

    这位著名经济学家评价说,中国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做出勇敢的行动,至少表明中国具有独到的洞察力。他分析说,如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能够成功,那么中国将成为唯一走向繁荣的国家。

    不过,在这场热闹的“双创”盛会上,当很多海外嘉宾表示要关注中国、学习中国的时候,一部分中国代表反倒表现出了冷静。

    在这场汇聚了企业界、科技界、政府官员等各界人士的交易会上,纪录片《创新之路》总导演李成才成为少数来自文化界的嘉宾。他在论坛上坦言,拍这部纪录片,是想“撬动中国人对创新的思考”。

    在主论坛上发言的时候,李成才坦诚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希望世界范围内中国人谦卑地低下头向世界学习”。他说,《创新之路》就是把世界创新的规律讲给中国人听,希望这部影片给中国人提供对于创新的思考。

    2006年,李成才拍摄了纪录片《大国崛起》。在美国威廉斯堡,当地人问他为什么要拍美国的崛起,李成才回答说:因为我们也要崛起。

    “今天如果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拍摄《创新之路》,我会说:因为我们国家想创新,渴望创新,我们正走在创新的路上。”李成才说。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鑫昕 实习生 赖长明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07月05日 10 版

万亿元大数据产业有望驶入快车道
唯有本土化创新能带领中国走向繁荣
观点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