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7月15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中国科大:

146名“青年千人”是如何“引”来的

刘爱华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磊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7月15日   09 版)

    3月5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讲解美国的航天飞机发射等以及和他所研究的项目。视觉中国供图

    前不久,中国科大80后教授陆朝阳入选英国《自然》杂志评选出的十大“中国科学之星”,被誉为“量子鬼才”;2015年,陈宇翱、陆朝阳所在团队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14年,陈宇翱荣获“菲涅尔奖”;同年,秦礼萍获得欧洲地球化学学会豪特曼斯奖;2013年,雷久侯获得首届空间天气科学青年创新奖……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中国科大教授、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

    据了解,在中组部前七批“青年千人”计划申报中,中国科大共入选146人,位居全国第二。到岗人员中有6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占全国“青千”获得杰青人数的近三分之一,另有13位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归国人员最担心什么

    为什么选择中国科大?这是很多“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回国之初遇到的最频繁的提问。雷久侯的回答很简单:纯粹的学术环境。

    对于很多归国研究人员来说,他们在回国之前最担心的就是能否适应国内的学术环境。

    雷久侯与中国科大的结缘,是从“偶然”到“水到渠成”。2010年,他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和科罗拉多大学工作。此前他与中国科大并无交集。当年,中心接收了一位来自中国科大的访问学者。

    雷久侯与这位访问学者很谈得来。在一次聊天中,该学者说“科大适合安心做研究”,并建议雷久侯到中国科大从事研究工作。2011年,适逢中组部启动“青年千人”计划,申请之前,雷久侯访问了中国科大。“中国科大与我在美国的研究环境很像,校园不大、沉静、不浮躁。”经过深思熟虑,雷久侯拒绝了其他邀请,来到中国科大。

    与雷久侯不同的是,袁军华对母校中国科大很熟悉。2012年,袁军华入选“青年千人”计划,从哈佛大学回到母校。而在他还没回国之前,已经开始购买仪器、着手建设自己在中国科大的实验室。

    由于“青年千人”计划配套经费的落实会有个时间差,如果要等经费完全到位,可能会浪费几个月到半年的时间。实验室建设不能等,怎么办?中国科大的做法是,给青年人才提前开辟绿色通道,预先将钱“借”给他们。

    “实验室建设过程中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校内办事都很方便。”袁军华说,“友好的财务等人才支持系统,让刚回国的年轻人不用分心于日常的繁琐事务,而将精力全部投入科学研究”。

    “科大很注意培养年轻人,这是科大能够永葆竞争力的原因。”中国科大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窦贤康说,在科大,从来不会论资排辈,会按照教学和科研上的成果来对老师进行评估和激励,我们会尽最大可能给予“千人计划”“青年千人”等才俊最好的待遇。

    这里没有记工分式的硬性考核

    最近,有一则轶事在中国科大人的朋友圈里传播得很广。在6月初举行的中国科大第三届学术交流会上,中国科大化学院教授、“长江青年学者”吴长征答辩完,校长万立骏院士给予了很大的肯定,可是吴长征“并不领情”,他在会上笑言,“经不起捧杀”。

    这在很多人看来是很不可思议的事,却是中国科大学术文化的打开方式:自由、民主。“低调的奢华”,是坊间对中国科大的评价。在科大校园内,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新生入学之初,年轻的学弟学妹们都会被学长告知,千万别小看校园内穿着老头衫、骑着破旧自行车的老者,他可能就是学界大名鼎鼎的某院士、某教授。

    “不打扰”,是自由文化环境的重要体现。众所周知,科学研究有它内在的规律,需要一定时间的等待和滋养,硬性的考核指标往往会伤害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在中国科大,关于业绩的“硬性考核”却有着合理的求解:“柔性考核”。对高层次人才,学校只是通过学术交流会对他们3~5年的阶段性工作进行总结,不作记工分式的硬性考核。

    可是“柔性考核”会不会让人产生惰性呢?“当然不会!这来源于一种文化自信和学术自觉。”第一批“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中国科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黄方回答。

    回国的第一年,黄方课题组没有一篇学术论文产出,黄方心里一点也不慌张,“我一直在认真工作,出成绩是迟早的事情”。从2011年起,他和地球物理专业的吴忠庆教授合作开展量子化学计算同位素分馏系数的工作,很快就在交叉学科方向打开局面,几年来已经发表诸多有影响力的论文,培养了一批视野广阔的学生。

    细心体贴的后勤保障

    对于归国人员来说,除了科研环境、学术氛围的适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家庭因素的考虑。

    2011年刚到科大的时候,学校为雷久侯一家准备了一套刚刚装修过的周转房,雷久侯进去后发现,新装修过的房子有些味道。由于担心年幼孩子的健康,他跟学校提出,换一套老一点、不是新装修过的房子。提出要求的第二天,学校就为他解决了。

    “我们尽可能做好后勤服务,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可以安心做科研。”中国科大人力资源部部长褚家如表示,“人才工作要直达人心。”

    回国那年,袁军华的儿子刚上小学二年级。在美国出生和长大的孩子,看不懂也听不懂中文,心里落差很大。袁军华夫妇非常着急,“好在科大附小的老师们都很负责,很照顾孩子,还定制了学习计划。”如今孩子已经上小学五年级,成绩在班级里名列前茅。

    “中国科大为青年引进人才提供了全方位的后勤保障。”褚家如说。

    对于“青年千人”计划产生的作用,近年来,坊间也存在一些质疑,花“大力气”引进的人才,发挥的作用到底如何?

    对此,黄方认为,“青年千人”带来一些欧美名校的前沿知识和先进理念,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海内外交流的机会,同时也可以突破学科研究方向的障碍,增加学校的竞争力,一举多得。

    无一例外的,“青年千人”计划人才大都承担了本科教学工作。“教学相长,我将最前沿的科技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学生也促使我对原有知识进行思考,这是一种正面的提升过程。”雷久侯说。

    在褚家如看来,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国内的科研条件和经济条件都比不上欧美国家,国内流失了很多人才。近年来,随着国力的不断提升,科研和经济条件有了飞速发展,国家实施的相关人才计划使大批英才“回流”,对提升国内的科研水平有很大的作用。

    此外,在注重从国外引进人才的同时,中国科大也十分重视“土著”青年教师培养。“我们每年拿出一笔钱,资助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出国进修,保留他们在学校的待遇,并提供其在国外体面的研修生活费。”窦贤康说,学校批准他们出去的唯一条件,就是他们找的实验室和导师的水平必须是一流的。

    目前,中国科大各类高层次人才不重复统计有336人,占师资总数的29%。

“三本”正在退出历史舞台
学校例会能否开出些新意
146名“青年千人”是如何“引”来的
高校学费涨了办学质量能否相应提高
陕西考生被“压档”个案问题解决了
制度问题没解决
麦可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