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7月15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科学家做科普要勇敢做网红?

春哥:如果青少年对科学不感兴趣,国家就没希望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堵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7月15日   12 版)

    视觉中国供图

    “我要当网红!”刚获得美国天文学会卡尔·萨根奖的青年科学家郑永春一出口就不同凡响。接着他自嘲了两句口号“信春哥、不挂科,信春哥、得永生”。

    中科院物理所的9楼,楼道两边是一个个物理学家的办公室,门口写着他们的大名。在中国最聪明的人聚集的大楼楼道尽头,有个小小的内部咖啡馆——科学咖啡馆。每个月都有一个周一的晚上,这里会聚集一群爱好做科普的科技工作者,他们品咖啡谈科学,已经形成习惯。

    本次主讲人是最近在媒体上频频抛头露面的郑永春。他刚从长征7号的发射现场回来,带回了海南咖啡和他对科普的思考。

    这么多年来,说起中国的科普,都是说得多,做得少,倾力投入科普的科学家更少。但年轻的科学家郑永春一点不悲观,利用各种机会,树立自己活泼辛辣的形象。

    他乐于用“春哥”头衔拉近与青少年的心理距离,使中小学生愿意看他的科普作品,既能学习好不挂科,又有好奇心热爱科学。郑永春批评一些科学家做科普“太好面子了”,太在意精准表达,担心是不是会被媒体夸大宣传,是不是不够优雅,担心多了,有时候就宁可不说话不出头。“可是,如果科学不发声,无知、伪科学的东西会更多地充斥在舆论中间!”

    郑永春指出,我们国家三支队伍相互隔离,搞科研基本不做科普,做科普不了解科研最新进展,搞科幻的热衷于开脑洞,并非真心喜欢科学。因此,目前能让孩子们喜欢的、互动性足够强的科普产品太少了,各大科技馆、科普阵地缺之又缺。

    郑永春提出一个跟全场很有共鸣的问题:中国科学家拼命往前冲,希望站在世界科技前沿,但如果不能把科学新发现传递给孩子们,使他们热爱科学,“我们国家未来一代的科学家从哪里来?作为尖刀排的科研与公众科学传播应该齐头并进。”

    郑永春展示的一项美国的研究数据显示,中小学参加过天文、太空活动的学生今后更可能选择科技作为职业且终身关注科学发现。“如果未来我们孩子对科学不感兴趣,中国的科技创新就没有希望。”他说。

    科技部信息所的佟晓峰认为,从小把科学变成生活习惯是最重要的,养成走到哪都看鸟的习惯,走到哪都去认植物的习惯,或者欣赏星空的习惯,“这种习惯是伴随人一生的,可能跟您从小学了钢琴就会一辈子都对音乐有感情是一样的。只有把科学变成一生的习惯,咱们整个社会的科学氛围才会有真正的提升”。

    沈保根院士看到的更多是科普的进步,上海交大最近捕获了马约拉纳费米子,80多年来全世界多少科学家在努力地寻找。他们开发布会“发出的新闻稿,让一般中学生都能看得懂”。沈院士非常赞赏这种深入浅出的写作,重大发现与科普同样的成功。

    老科普人、中国科技馆的老馆长王渝生一谈到科普就激情万丈: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把科技创新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普及到亿万群众当中去,让他们充分地、公平地享受科技创新给他们带来的福祉,并且获得个人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这场由科技部政策司、中科院科学传播局、北京市科委发起的活动,很讲究科学家的情调,物理所的工作人员将郑永春从海南带回来的咖啡豆磨好,经过专业的冲泡,端到每个人的面前。

    科技部科普处处长邱成利边请大家品咖啡边说,越南咖啡绝不高贵没有情调,就是老百姓光着脚板放在普通杯子里一饮而尽的饮料。“我们的科普要学学越南人喝咖啡,用简易的大茶壶煮咖啡,科普要接地气。”其实,在场的科技工作者思考的就是如何拉近中小学生与科学的距离,用什么样的机制、方法来保障和要求科学家做科普。

    与会者反映,全国各省各市都有科技馆,但展品非常陈旧,经常损坏。郑永春给科学家支招:科技馆的展品都很贵,一个个生动的互动产品非常缺,有些科学家如果不善于做科普报告不擅长写文章,可以设计物理演示的小实验。

    科学家不做科普,谁来做科普?郑永春举了好莱坞科幻大片的例子,《星际穿越》的作者基普·索恩是研究黑洞的科学家,他推演了几个公式来解释黑洞,也是第一次把黑洞这种非常玄的东西用电影的形式展示出来。《火星救援》也风靡全球,短短数周票房3个亿。“没有比这个更好的黑洞科普、火星科普了,既能为孩子做科普又有商业价值,而且这一系列的美国科幻电影全世界都看了,效果是,让大家都觉得美国人很厉害,美国人的科技很强”。

    什么样的土壤才能让中国产生出这样既有最强大脑,又具备艺术手段展现科学伟大,引领未来的科学家?中国科幻作品的高峰《三体》什么时候才能拍成货真价实的科幻大片?

    郑永春现在是3个科普作协的会员,他发现科普作协的人员构成不合理——各个出版社的编辑是主力,有一些科普作家,基本上没有科学家。“霍金坐在轮椅上只有几个手指会动,但他的科普效果却无人能比,他在新浪开微博一天粉丝300万。我们有那么多的院士、长江学者却没有一个人有这样的号召力。然而,霍金传递的文化价值跟中国人想传递的是不一样的,所以中国的科普不能靠英国科学家来做。不能寄望于霍金为我们的孩子做科普”。

    他提出了郑永春的科普之问:“谁来做科普?怎么做科普?难道我们只能引进老外做的科普?中国科学家应该勇敢站出来,在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背景下做科普。”他赤裸裸地高呼:科普要与媒体结合,要与艺术结合,要与明星结合,科学家做的“科普”如果没有点开率传播率,就不是好的科普!而他自己,要从勇敢当网红开始。

在南极飞无人机 看起来很美
科学与艺术一直在展示万物的芳姿
北京音乐厅开启暑期艺术之旅
科学家做科普要勇敢做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