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共同举办的“国际儒学论坛——亚洲文明交流互鉴北京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中国、韩国、日本、蒙古、越南、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阿富汗、伊朗、阿联酋、阿曼、约旦、科威特、黎巴嫩、哈萨克斯坦,以及俄罗斯、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埃及、美国、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越南、新加坡、斯里兰卡等国家的驻华使节,近200余人参加了论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近年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强调并深刻阐述“开展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对话和互学互鉴”的重大课题。着眼于开展和推进亚洲文明的交流互鉴,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外交场合发出“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倡议,并提出“传播东方智慧、弘扬亚洲价值”的主张。据介绍,此次研讨会正是以习近平主席的有关讲话精神为指导思想召开的。
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在发给此次论坛的贺信中指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对话交流,有助于增进不同文化、文明间的相互理解,推动世界的和平、发展、进步。他在贺信中还特别提出,中国古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蕴含着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哲理和智慧,应该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遵循的处理国际关系的“黄金定律”。
国际儒学联合会名誉会长叶选平在贺信中指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亚洲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世界文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亚洲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形成的亚洲价值、东方智慧是一座丰饶的精神宝藏,加强对它的挖掘、研究和运用,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提高全球治理水平,促进各国各地区的共同发展进步,构建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原国务委员戴秉国在贺信中表示,亚洲和世界30多个国家的学者就“加强亚洲文明交流互鉴”的主题展开讨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文化盛事。古往今来,无论是亚洲不同区域的文明之间,亚洲与其他大洲的文明之间,相互交流、互学互鉴早已成为一种光荣的历史传统。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杜越在致辞中说,亚洲文明不仅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即使时至今日,亚洲文明在世界经济文化格局中依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进一步发掘、发挥亚洲文明的现代价值成为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共识。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文明形态的多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不同文明之间是平等的。在平等对话中互学互鉴,在互学互鉴中取长补短,这是实现各种文明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基本途径。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张岂之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中国思想文化史就是文明会通的历史。中国自古以来就注意中外文明交流。早在西汉时期就开辟了丝绸之路,这是经济交流之路,也是文明互鉴之旅。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成中英则用英国哲学家罗素的一段话表明自己的态度:“如果我们要在世界上有一种家园之感,我们就必须承认亚洲在我们的思想中享有同等的地位——不只是在政治上,而且在文化上。”
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滕文生指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和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亚洲各地区分别形成和发展了具有本地区特色和优势的文化与文明,大致形成了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中亚五个文化、文明圈。这些地区文化、文明圈,从来都是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会通、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始终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求同存异、相辅相成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文明之间进行交流互鉴,是一件常做常新的事,开展这种交流互鉴的动力与活力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与会学者认为,亚洲各国各地区虽然民族聚居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宗教信仰不同,但总的来说,都在一如既往地恪守和而不同、求同存异,都在致力和平相处、平等交往,都在期待共同发展、共同繁荣,都在向往建立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今天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集中体现了亚洲各国各地区人民的这种共同意愿,因而首先得到亚洲各国各地区人民的积极响应和广泛支持。
学者们表示,今天的亚洲充满生机、活力与魅力的发展和进步,必将为推进世界发展和全球治理,为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多极秩序,开创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贡献更多的力量、经验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