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有一些热点事件发生,网上很快就会分成两个阵营,吵得不可开交,一些敏感话题更是“常吵常新”。为抵制而抵制,为反对而反对,网上吵不完就到现实中“约架”,这些现象时不时发生。许多在现实生活中被视为禁忌的污言秽语,也在虚拟空间找到了恣意横行的机会。在论坛里“对喷”,在微博上“互挂”,在“群”里打得你死我活,种种网络大战和随之而来的戾气,抑制了各种观点的多元化表达,也在持有不同观点的人之间竖起了阻断理解和沟通的高墙。网络上的小伙伴们,还能不能好好说话了?
-------------------------------------------------------------
用“互联网+”来形容网络舆论生态,最直观的可能是互联网+争吵。自从有了互联网,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吵架、争端,都一一被网络化。可以说,争论是互联网的内在基因,学术地来讲,叫做“多元主义”、“去中心化”,通俗地讲,叫做众声喧哗、各执一词。无论是“多元主义”,还是众声喧哗,网络都已经成为制造争论的温床。
从BBS到博客、人人网、开心网,再到如今的微博、微信,多少知心好友、模范夫妻,都在网络论战中为了一个观点、一种论断“自相残杀”,闹得感情的小船立马翻了,遑论那些关系一般甚至素不相识的人了。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可以绞杀亲情、友情和爱情,令原本的交往规则遭受重创,并渲染着一种令人“不能好好说话”的气氛?
人与人交流,尤其是关涉宏大主题的观点交换,其观点首先会受制于他固有价值预设的影响,包括他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这些预设观念,当事人未必可以很清楚地表达出来,但却无所不在地限制和影响着当事人。具体到某一件事情的争论时,个人经历也(或者他完全信赖之人的切身经历)常常会带给他深刻的影响,改变他的一些想法与观念。不过,这种交流时隐性的力量,并不是只在网络交流时才有,在现实中也存在。所以,网络交流有别于现实交流的地方,并不是上述两点。
网络是“平”的,信息的流动迅速、便捷,这会给每一个人带来信息过载的隐患。信息过载状态下,不同的人接收信息时的先后顺序、具体范围都很难完全一致。这给辩论双方制造了普遍性的交流障碍。此外,网络信息多而杂,并且处于碎片化甚至粉尘化状态,人的内心也因此变得焦躁不安。交流时带着情绪,效果之糟糕,可想而知。
人与人交流的过程中,用“信噪比”这个概念可以做一些的解释。信噪比,顾名思义,就是信息和噪音的比例。一个人表达的时候信息越大,噪音越小,对方就更能充分明白自己的观念,误会也就更容易消除。反过来,信息越小,噪音越大,那么原先的误会还没清除,紧接着又产生了新的冲突,一来二去,扔下一句“不在一个频道”,也就实属正常了。
不在一个频道,就难以沟通。因为只有“同频”才能“共振”,所谓人际交流,追求的就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想要共鸣,就必须要“同频”。所以,网络交流障碍重重、冲突不断,最终都是因为不在一个频道上。而陌生人聚集在网络上,原先的价值观、人生阅历、知识结构都不同,交流又是碎片化的,没有既定的规则,所以很容易“鸡同鸭讲”,“战火”四起。
现实中的交流,到朋友家做客也好,约在咖啡馆聊天也罢,都有一个非常具体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提前约定、计划出行、等候对方,见面、寒暄、切入话题……这些都是一种交流前和交流过程中的“礼仪化存在”。在这种礼仪主导下,交流的空间稳定,时间连续,导致对不同意见的容忍度更高。与此同时,肢体语言的存在,也带给对方更多的信息,要知道肢体语言对于达到彼此的“同频共振”非常有用。眼神、手势乃至一个人的气味、气场,这些东西都是网络交流时很难拥有但同时又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很多时候,无论是现实中还是虚拟空间里,一些人加入论战,并不是为了寻找真理,而是为了获得认同,即寻找“同频共振者”。网络拥有区别于现实的一套沟通法则,那些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足够认同的人,常常也是网络上的活跃分子,网络给他们提供了新的认同来源。
亲密家人、朋友在网络论战中撕破脸,或许也算是互联网带给我们的“礼物”。这份礼物提醒我们,认同拥有很多形式,有网络喧嚣中攻击同一敌人的认同,也有现实生活中,喝茶叙旧渗出的认同,更有以书信往来,在精巧的文字中俘获的认同。可以说,每一种方式都有它的价值和弊端,但想要获得真正令人愉悦的“同频共振”,就必须要了解各种沟通方式的优劣。只有懂得方式上的差异,才能更精准地俘获认同,相比网络骂战时的汪洋恣肆,这是一种更为难得的技能,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境界。
-------------------------------------------------------------
@珊珊nuna:最近的争议话题大部分是娱乐圈的事,我很希望微博之类的网站多放一些民生、社会、科技之类真正值得关注的信息,而不是某某明星或者某部电影的八卦。这种话题很没意义,热度却很高。网民蜂拥而至,就这些可能根本和他们无关的事发表看法。哪怕不了解事件始末的人,也会迅速找好阵营,然后“开撕”。网民们这么容易被引导,最得意的恐怕就是操纵舆论的人。
@暖小皖:现实生活中我也遇到过不少争吵。上学时,有一次我看见同学往窗外扔垃圾,就跑过去把同学“教育”了一番,还理直气壮,现在想想还是佩服当时自己的勇气。也遇到过大吵的,比如抽烟。一个宿舍,有人厌恶烟的味道,但有人一天到晚在宿舍抽烟。一天,受不了烟味的人实在忍不住了,开始对抽烟的人念叨,而抽烟的人本来就有脾气,自然就吵起来了。现实中,毕竟同在一个屋檐下,平时多是忍让,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争吵的,吵起来肯定是积蓄已久的矛盾爆发,但人在网上缺少顾忌,说吵就吵起来了。
@景为隆:当我看到别人在网上睁眼说瞎话的时候,就算本来不想凑热闹,心中也会有一团正义的怒火在燃烧。这时如果不去反驳,就感觉自己在纵容别人犯错。像我这样的“愤斗小青年”,怎么能容忍这样的人在自己眼前晃悠呢?而且有些人,就是在恶意伤人,还嚣张得不行,我坚决无法忍受!忍不住了,就稀里糊涂地参与了。虽然我知道这样不好,但发怒的时候,只想教训对方一顿。我想:做人做事都要讲规矩,说话更是如此,不能没有分寸,还是要有个度数,以事实为依据。
@王莣忘:网上的争论,就像是没有评委和赛后总结的辩论赛。这样的争吵只是双方的立场之争,每个人都不会去纵观全局地考虑问题。其实,有些原则性的问题没必要去争吵,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比如1+1=2,有人非要你证明一下。等你傻傻地费劲证明出来的时候,别人又会挑衅,让你证明为什么2+2=4。所以说,不是所有的话题和争议都值得回应,对于胡搅蛮缠的挑衅者,就该拒之门外,不予理睬,他们自觉没趣的时候肯定会闭嘴。
王秀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