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教育圆桌版6月20日刊登了邢照允老师的文章《考生撕书背后是试卷泛滥》,读来颇有新鲜感。他认为,考生撕书背后是试卷泛滥,真没必要发给学生那么多书和卷子,滥用教辅资料、滥发试卷、浪费教科书可以休矣!
没错,学校乃至任课教师滥发教辅资料是过去常见的现象,而且初三、高三毕业班尤甚。但是,问题在于,自2013年秋季起,针对教辅问题, 教育部要求建立完善中小学教辅材料“一科一辅”管理机制,要真正把质优价廉的教辅材料列入推荐目录。随后,各地相继制定管理办法,按照“一科一辅”新机制管理教辅。尽管如此,一些学校滥发试卷的现象确实还是存在的,这和学生撕书之间当然有某种程度的关联。
不过,从笔者所在的地区看,学校滥发教辅书的现象大为减少。推荐教辅书的事情由学校教科室统一按照上级规定来做,班主任或任课教师不再向学生推荐教辅书和其他复习资料,每一科所用教辅,都是按照规定由学校统一购买的。这种做法符合“一科一辅”的要求。滥发教辅书的现象,可以说在我们这里终结了,教师办公室很少再见到推销教辅书的书商。
另外,随着对滥发教辅的整治,滥发试卷的情形也好转了很多。笔者连续两年教了初三4个毕业班,每年进入复习阶段后,年级组也只按规定印发两套用于练习的模拟题。教师带领学生做完这些题,就自己分析近年来的试题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结合课本归纳考点、设计题型,指导学生抓住基础和重点,通过当堂练习熟悉题型,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按理说,每科教辅书就一本,试卷也不多,学生不该在复习结束、临考前几天再撕书。可是,撕书的现象还是出现了。有一天下午,笔者从办公室窗户里面看见很多初三学生把撕碎的复习资料从教室窗户里撒了出来,纷纷扬扬落满楼下一地。由此可见,单纯从教辅或者试卷泛滥角度观察撕书现象还不够,我们应该站在更深的角度来分析才更有说服力。
也就是说,假若应试教育不变,现有的标准化考试形式不变,撕书现象还有可能继续发生。即便是教育管理者发文禁止,学校给学生施加压力不许撕书,撕书式的情绪也仍然难以有效消除。
笔者和学生的关系还算融洽。部分初三生撕书后,笔者去问了几个学生:今年复习资料发得那么少,有人甚至连发的一本教辅都没有做完,怎么还撕书?请大家实话实说。有学生回答,他喜欢学校,尊重老师,但是不喜欢这样的竞争性考试,不喜欢父母总是在周末把他赶到校外补习班去,看到那些做过的试卷,心里就有火气,感到只有毁掉它心中才能平静。有个学生还反问笔者,老师你喜欢这样教书吗?整整一个学期都在做题,周考、月考不断,你不觉得这样的学习生活枯燥乏味吗?有个学生插话,别为难老师,学校跟老师要分数,老师让我们出成绩,这不都是为了我们吗?笔者说,没办法,毕业班都是这样的,既然上高中得过分数关,那就只能讲题做题,除此之外,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几个学生七嘴八舌说了一会儿,走了,笔者却思绪万千。笔者甚至在想,是不是应试教育制度下的唯分数评价的升学方式,导致了学校对毕业班的过度应试教育?
笔者想起了发生在外地某中学的一件事。某县一流公立高中从高一到高二学生集体将自己花钱买的书本撕烂扔掉。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用学生的话说,是他们不喜双休补课,说他们不要这苍白的日子,不要这干瘪的岁月。多少年来,补课不就是一种过度应试教育的表现吗?哪里有考试,哪里就有应试,但是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过度进行应试教育显然是有问题的。
因此,笔者认为,应当透过学生撕书现象分析其背后的教育环境和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撕书的学生中有平时成绩不好的,也有好的。不管学生的学习成绩怎么样,他们都在经历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阶段的应试教育。到了毕业季,应试教育会加码,毕业班学生的课桌上,那一摞摞书本和资料就是证明。
就拿高三学生来说,他们一直在为分数而奋斗,而一切让学生感到轻松与舒畅的陶冶都让位给了做题与考试,周考月考不断,应试教育过度化也就这样充分体现了。学习生活变得如此单调和枯燥,岂能不滋生厌恶这种生活的情绪?书本和复习资料距离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最近,继续保留的价值最小。复习结束了,对学生来说,书本和资料作为升学的工具已经失去了继续存在的价值。因此,从直观的角度看,学生自然就会选择它们宣泄。也就是说,他们想撕掉的不是教辅书和考试卷,而是过度应试教育带来的心理重负。
从大的教育环境方面说,解决应试教育过度问题,尚需深化考试制度改革,要完善综合评价和录取方式,不能再把考试分数当作唯一的评价标准。从学校应试环境方面说,要改变题海战这种过度应试教育的做法,主动探索多元评价的方式方法,要从人文关怀和心理教育方面,关心每一个考生,理解每一个考生,尽最大努力宽其心、励其志,引导考生用平常心面对紧张的备考生活。
(作者为甘肃省兰州市第十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