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7月31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晨赫)今天,《2016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显示,新生代海归就业呈现多元化态势,情感与文化因素是海归回国的主要因素;民营企业更倾向于为海归员工提供更丰富的优惠待遇;海归就业更看重所选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
《报告》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北京海威时代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联合发布。调研于今年3月~7月开展,主要面向回国发展的各类留学归国人员,其学历涵盖从高中至博士的多个层次。此次调查共收到820份问卷,受访者多为硕士学历,女性占近70%,年龄主要集中在26~35岁。
据统计,从1978年到2015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404.21万人,221.86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国内各类经济主体为“海归”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海归选择回国就业主要原因排在首位的是“情感与文化因素的影响”,占43.7%。随后分别是“国内整体经济前景好,政治稳定”“国外形势不利于外国学生就业”,分别占37.1%,23.4%。此外,国内的社会网络、海归政策、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也是海归回国的重要原因。
被调查者选择目前工作城市的理由排在第一的是“经济发展快”,超过半数被调查者选择了这一项。“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产业基础好”“公共资源集中”“有较好的人脉关系”依次占35.9%、31.0%、30.7%、27.3%。
《报告》显示,不熟悉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新生代海归就业群体的主要劣势,此次受访者中,有超过半数的海归缺乏职业生涯整体规划,不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调查发现,近四成被调查者希望得到资深HR和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现场培训或讲解,从而了解企业招聘时的要求和行业干货,并且还希望通过笔试和面试模拟训练提升求职能力。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求职指导和职场经验分享。
根据调查数据,大部分受访企业在招聘时更倾向于聘用海归,仅39.5%的企业在招聘时没有明显区别,这表明海归群体在回国就业过程中仍存在一定优势。此外,从不同类型单位对招聘海归的倾向性来看,事业单位在招聘时对海归人士没有任何偏好。而随着单位性质的变化,国企、外资/合资企业、民企、海归创业民营企业和其他单位如NGO对海归的偏好逐渐增加。
《报告》显示,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待遇。其中,50%的国企表示会让海归员工进入更核心的岗位,外资企业对海归员工的特殊待遇相对分化,相比之下,更倾向于招聘海归的单位,如民营企业、海归创业民营企业则会为海归员工提供更丰富的优惠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