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8月0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从孩子看家庭

弟弟来了,我成了多余人

“丽珊好妈妈课堂”创始人 张丽珊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8月02日   08 版)

    核心提示

    父亲无法理解,同父同母的姐弟为什么差距这么大?母亲无法理解,女儿为什么总是阴沉着脸,让自己和周围人都不愉快?女儿无法理解同是亲生骨肉,父母为什么百般宠爱弟弟,却屡屡抛弃自己?

--------------------------------------------------------------

    妈妈不理解,为什么女儿总是阴郁

    胡玲发自内心地读不懂、看不惯女儿晓雯终日阴沉着脸,放学回家直接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不跟任何人说话。升入初三,班主任请胡玲到学校,说晓雯完全不在状态,上课走神,天天郁郁寡欢,除了和一个已经放弃中考的男生说话,其他人一律不理睬。班主任严肃告诉胡玲,如果这次请家长之后,孩子没有明显改善,下次就直接请父亲来了……回家之后,胡玲苦口婆心恳请晓雯懂点事儿,别家里家外都拉着个脸,像所有人都欠她的似的……晓雯歇斯底里哭喊:“你们都看我不顺眼,我死了你们就都满意了……”随手拿起小刀在手臂上乱划……妈妈吓得不知所措,幸好弟弟眼疾手快紧紧地抱住姐姐的胳膊……

    “丽珊老师,十月怀胎,陪伴她成长,我一切都替她着想,但她一次一次地让我失望,现在已经绝望了。我发自内心不喜欢这个孩子了。”胡玲是真诚的,但她的这份真诚让我感觉到冰冷,到底她为了孩子做了什么?而孩子接收到怎样的感觉?她又是如何回应母亲的?

    胡玲夫妻是进京务工的外地人,女儿出生时,他们还住在租来的低矮潮湿的平房,他们觉得把女儿送回姥姥家抚养,对她成长更有利。于是,夫妻俩省吃俭用,给孩子买城里最好的奶粉、衣服寄回去,让她生活得像个小公主……当时支撑夫妻努力工作、开创事业的最大动力就是尽快改善居住环境,把女儿接到身边。

    晓雯5岁时,他们终于住进了宽敞的楼房,并迎接女儿回家,胡玲设想过女儿扑进她怀里,亲她的脸,久久不松手的场景。但现实却是,晓雯见到他们,惊恐地躲到姥姥身后,怎么也不出来,不肯喊“爸爸”“妈妈”,姥姥原本计划把晓雯放下就回老家的,但晓雯一时见不到姥姥就哭得死去活来,不吃不喝,姥姥被迫住了下来,一切美好的设想都被打破。“我们热脸贴冷屁股”,夫妻内心充满了失落,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生活在一起才发现问题更大,姥姥把晓雯宠得衣来伸手,5岁还得姥姥追着喂饭,脾气任性、刁蛮……父亲觉得姥姥把孩子带偏了;姥姥觉得父母为了赚钱把孩子扔到老家,团聚了又挑孩子的毛病,太狠心。胡玲夹在中间,最后决定把晓雯送到收费高昂的寄宿小学锻炼生活能力,姥姥也可以安心地回老家了……

    胡玲坚信要富养女儿,给她买的衣服都是大品牌的,但无论自己付出多少,晓雯从没高兴过,总是阴沉着脸。不但不照顾弟弟,反而总是恶生恶气地跟弟弟说“别烦我,滚到你妈那儿去” !

    许多家长认为,给孩子创造富足的物质生活最重要,忽略了用心陪伴、精神滋养的重要性。“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说多了,父母都被自己感动了,却很少顾及孩子内心的感受。“留守”的经历会造成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尤其对于焦虑型孩子,可能是一生难以走出的自卑。和周围其他生活在父母身边的孩子相比,他们认定自己是不招父母喜欢的。一个内心虚弱、缺乏自我价值感的孩子是没有能力爱周围人的。“爱”遵循“满而溢”的规律,获得来自父母精神层面爱越多的孩子,他们的内心是强大、充满自信,此时他们才有“余力”、有“资格”爱周围的人。

    女儿不理解,为什么我总被抛弃

    第一次见面,我领略了晓雯的高冷,她看都不看妈妈一眼,妈妈的任何话被视为“空气”,飘过。

    晓雯进咨询室后第一句话:“丽珊老师,其实我早就觉得自己心理有毛病,想和心理咨询师聊聊,我担心自己哪天控制不住又偷东西……”她的开场白多少让我有些惊讶。

    晓雯像说别人的事情一样告诉我,她有盗窃的前科,当时7岁,她在超市拿了许多零食……保安把她爸爸叫过去羞辱了一通,平时在她面前威风的爸爸连连道歉,满脸陪笑,不知为什么,爸爸的样子让晓雯感到心里特别爽,尽管回家之后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顿,但她丝毫没有痛的感觉,脑海里规划着下一次行动……

    “你还记得第一次去超市拿零食之前一段时间,发生过什么事情吗?”我本来想试图和晓雯探究偷窃行为的内心原因。晓雯不假思索地说,“这件事就发生在我弟弟满月酒那天。”这个行为明显具有“求关注”的心理诉求,同时也给刚刚喜得贵子的父母泼上一盆冰水……

    “最近发生了什么事情,又让你有这种冲动呢?”

    “并没有发生特别的事情,但最近一年,这个念头始终萦绕着我……”

    原来,晓雯刚升入初三时,爸爸让她立下军令状,如果中考成绩不好就把她送到寄宿学校上高中,她想想头皮都要发炸。小学一年级的寄宿经历给她留下了深刻的阴影——

    在晓雯心目中,自己永远是多余的。出生后被扔到姥姥家,是小朋友中唯一的留守孩子,每次和小朋友们玩耍的时光,她既快乐又担忧。“我对童年的记忆就是正当我玩得兴高采烈的时候,小朋友的妈妈过来了,带他们去公园、集市或更有趣的地方……而我瞬间被抛入冰窟,孤零零地站在那里。那时的我一直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被父母抛弃。”晓雯说这话的时候依然面无表情。晓雯冰冷的表情和怪异的行为与她的成长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到了北京之后,“在父母眼中,我浑身都是毛病,为此还连累了姥姥,认为是姥姥没有给我立好规矩。爸妈说他们付出高昂的学费,要给我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锻炼我的能力。然后又把姥姥轰回老家。我当时恨透他们了,为什么我的人生必须由他们安排呢?更可气的是,我寄宿不久再回家,发现妈妈的肚子凸出来了……他们生了二胎,我就更多余了……”在晓雯眼中,父母总是在想法设法摆脱女儿,现在又用成绩不好就去上寄宿学校来逼自己就范。

    “你把这些内心的感受讲给父母听了吗?” 晓雯摇了摇头,我告诉她,父母不希望窘迫的居住环境给她的内心留下阴影,更不希望她的“没规矩”“成绩差”而被别人“歧视”,他们希望女儿永远在人群中生活得挺胸仰头。

    感谢晓雯在采取极端行动之前愿意向我敞开心扉。许多被周围成人贴上“品行不端”的孩子,其实内心都经历过“不为人知”的失落、痛苦。此处所说的“不为人知”既包括孩子在家庭之外遭遇的威胁、恐吓等不安、恐惧和痛苦;也包括父母缺乏“换位思考”的意识,主观地想象孩子完全可以接受各种“安排”,全然不去体察孩子内心的纠结、失落等感受。作为弱势的一方,孩子往往采取极端的、具有破坏性的行为向父母“宣示主权”,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任何“反社会行为”,一定要意识到他是在现实困境中苦苦挣扎,无力改善,先不要简单地用品行不端来训斥、惩罚孩子。

    共同约定:改善关系 接纳愿望

    几次交流之后,晓雯已经对我完全信任了,每次见面都会坐到沙发离我最近的位置,有种不吐不快的感觉。父母从班主任那里得到反馈:上课状态明显改善,认真完成作业,成绩也有了提高。只是晓雯在人际交往中还存在障碍,除了和班里成绩不佳、准备分流的一位男生交流,根本不理任何同学。优化人际交往成为下一阶段咨询的重点。

    晓雯告诉我,这位男生和她同病相怜,都是家中“多余的人”,父母在他小学一年级时离婚,他随父生活,一年半之后父亲再婚,继母很强势,带来一个比他小两岁的妹妹,爸爸为了多赚钱,到外地工作。男生很孤独,除了每天放学回家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把晓雯当作唯一的精神寄托。

    “我和他最大的区别是:他和继母生活在一起,而我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可我比那男生的命运更悲惨,他还能赢得别人的同情,而我却是弟弟的陪衬,别人眼中的白眼狼,不懂感恩的人渣。”

    晓雯的情绪有些激动,措辞激烈。晓雯告诉我,“白眼狼”“人渣”,这些词妈妈几乎每周都说几遍,开始听很刺耳,听多了就习惯了。妈妈怎么能这样评价孩子呢?

    只有内心充满自信的人才会有好的人际交往,而孩子的自信是由父母改变对她的评价做起的。接下来我主要针对父母进行工作。

    父亲和我见面后第一句话就是:“为什么同胞姐弟会差异这么大呢?儿子长得漂亮、性格开朗、能给父母体贴和关心,比姐姐懂事太多,每次都是他缓和姐姐和我们的矛盾,兴趣爱好特别广泛,老师也喜欢他……”说起儿子,爸爸满脸自豪。

    胡玲也对我说,晓雯性格顽劣,但她从来都不正面表达内心的想法,总是以极端行为达成目标。“总是让人提心吊胆,不知道又会惹出什么事端……”

    我告诉他们,晓雯的成长经历使她认为父母是不爱她的:被“抛弃”到姥姥家、被送到寄宿学校、发现有了弟弟、而现在又要再次被送到寄宿学校……父母常常因为一些客观原因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把他“送来送去”,但在孩子看来这却是一种“抛弃”,一旦处理不好,会让孩子在内心深处受到伤害……而这些,夫妻俩的确没有想到。

    晓雯常常用偷盗来宣泄心中的情绪,实现内心的诉求,是因为她已经“症状获益”了。当孩子认定自己正常的诉求无法得到父母关注时,就用极端行为来“求关注”并达成自己的愿望。小学一年级,她希望摆脱寄宿学校,但父母“摆事实,讲道理”,还是让她继续留在寄宿学校。“偷东西”原本是“症状”,却意外地达到了走读的目的。由此“症状获益”,这无疑会强化了她采取极端行为的动机。如何消除孩子的“症状获益”是我们下一步综合改善的目标。

    经过讨论,我和晓雯的父母共同约定要做到以下两点,以达成阶段性目标:

    首先,鼓励孩子正常地表达自己的愿望,比如她高中不愿意去寄宿学校,只要明确地表达,父母就要认真思考并积极给予回应。使用“问题行为”则不会满足这个愿望,而且会受到惩戒。

    其次,努力寻找女儿身上的闪光点,在弟弟面前树立姐姐的形象。我给父亲留的作业是每天发现女儿的一个亮点,“我闺女今天特精神”“作业字写得特别好”……给女儿力量。在弟弟面前表扬姐姐,如果姐姐有什么不妥,要私下和姐姐单独交流。

    经过一段努力,晓雯的表情变得温暖了,主动与人交流了。而学习状态的改善也为她在班级里树立正向的形象奠定了基础。班主任说晓雯会笑了!

--------------------------------------------------------------

    咨询师后记

    为什么同父同母的孩子却存在那么大的差异?是因为他们的成长环境不同,由此造成他们的内心感受和自我价值感不同。老大始终生活在“被剥夺”的状态中,学龄前的留守、小学一年级的寄宿,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妈妈生了弟弟,她坚信父母是不爱自己的,她对自己的状态也很不满意,却沉浸在痛苦之中无力自拔,以她从周围世界接受到的“冰冷”回应周围人,又被周围人所排斥,让她再次坚信自己是不受欢迎的,如此往复,生活在负性情绪的循环中……而老二始终生活在父母身边,始终处于“被期待、被宠爱、被欣赏”之中,他自信周围所有的人都是爱自己的,能够准确地体察别人的情感,并给予积极的回应……他生活在正向情绪的循环中。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家庭,留守孩子无论生活在奶奶家还是姥姥家,都会与父母的家存在诸如生活习惯、沟通方式、情绪表达等方面的差异,接孩子回家之前,父母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接纳和包容孩子的种种不一样,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和存在感。当孩子融入家庭之后,再进行行为的改善。

弟弟来了,我成了多余人
杯弓蛇影:客观现实与心理现实
微博写作进入学术领域可能吗?
如何成为自己的贵人
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