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北京蓝皮书《北京社会发展报告(2015~2016)》,报告指出,高中阶段教育规划应审慎研究制定非京籍普通高中教育政策;建议对非京籍完全开放中等职业教育。
通过对北京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调研,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北京人口研究所副教授胡玉萍博士发现,流动儿童完成义务教育阶段之后去向存在很多问题。
据统计,在京接受义务教育的流动儿童已由2000年的9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47.3万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就读公立学校的学生达到39万人。随着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能否继续在北京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成为现阶段关注的焦点。
“从教育资源本身来讲,北京市中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流动人口在后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的需求。”胡玉萍博士认为,从近年的情况看,中等职业教育生源不足,人数日益在缩小。如果中等职业教育对非京籍学生放开,既能解决中等职业教育生源难问题,同时也能满足非京籍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
报告数据表明,2003~2013年,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规模呈现出先逐年减少后保持平稳的趋势。整体上看,中职在校生由21万人减少到16万人,减少了5万人。在未来几年,户籍学龄人口还将持续下滑,由此,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问题在未来若干年内依然严峻。
尽管2012年年底,北京市教委等四部门联合颁发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京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方案》,规定自2013年起,凡进城务工人员持有有效北京市居住证明,有合法稳定的住所,合法稳定职业已满3年,在京连续缴纳社会保险已满3年,其随迁子女具有本市学籍且已在本市连续就读初中3年学习年限的,可以参加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的考试录取。
但胡玉萍认为,这一过渡性政策,只是有条件的开放,并不是完全放开。相比在京接受义务教育的流动儿童39万人而言,符合条件入读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的非京籍学生实在太少了。
在胡玉萍看来,对非京籍完全开放中等职业教育是有必要的,从她的调研情况来看,非京籍学生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向呈现“双百双六十”现象,即100%的非京籍学生初一入学,但到初三时只剩下60%的学生;而这60%的学生看作100%整体的话,他们毕业后,60%的学生直接进入社会。
“从社会角度来讲,这60%的孩子很多就沉淀在北京了,他们初中毕业就进入社会,他们将影响北京市未来的劳动力市场素质。所以从长远来讲,这些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胡玉萍认为,如果不给这些流动儿童提供教育,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后果。
有调研结果显示,由于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没有一个正当职业,其犯罪率相对较高。胡玉萍说:“试想,初中毕业的孩子,十四五岁,在这个本该受教育的年龄阶段,直接进入了社会,有的甚至成了非法童工,因此还可能造成其他方面的社会问题。”
在普通高中政策未放开的前提下,非京籍学生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意愿上相比于普通高中教育更为迫切。一部分非京籍学生由于成绩不好,读高中考大学无望,实际上中职教育给他们提供了一个需求,因为这些流动人口对教育期望本身就低一些。
“当然,北京市有很大的劳动力市场需求,那就需要培养更多的职业技能人才,这也是中等职业教育所承担的任务。”胡玉萍认为,北京市外来流动人口多,就业压力大,全面提高这些外来人口素质,提高就业率及从业质量,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这就需要政府主管部门重视发展外来流动人口职业教育,提高流动人口个人技能及综合素质,这不仅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提升了外来流动人口的就业质量和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