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6年08月22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彝红》呈现“彝海结盟”史诗式故事

“一整个山的索玛花正烂漫”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吴晓东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8月22日   08 版)

    通过沧桑质朴的彝语清唱、婉转悠扬的月琴弹奏、欢快活泼的彝族舞蹈,一个市级艺术院团,一群从没经过歌剧专业培训的彝族本土演员,就这样把自己的民族文化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舞台上。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而创作,由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表演的原创民族歌剧《彝红》代表四川省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近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演出。这是继去年6月在国家大剧院成功展演之后,该剧第二次和首都观众见面。

    致敬“彝海结盟”讴歌红色传奇

    1935年,红军长征过凉山,刘伯承将军与彝族头人果基小叶丹在彝海边歃血为盟,建立了第一支少数民族地方红色武装,留下了一面见证“彝海结盟”的旗帜。“彝海结盟”对红军取得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彝红》主创团队想通过排演这部与当地彝族文化相结合的舞台剧,让更多人了解80年前那段历史。

    “彝海结盟”这个题材多次被电影、电视剧采用,但在舞台上表现的并不多。四川省人民艺术剧院原院长、国家一级编剧、《彝红》的编剧兼艺术总监李亭在谈及《彝红》的创作时坦言:“难度很大,因为我们要在舞台上呈现的是一个史诗式的故事。”为此,李亭决定选择“以小见大”,“‘彝海结盟’是一个厚重的历史题材,涉及很多历史人物。我们选择以虚构的小人物——彝族姑娘妮扎嫫、红军战士天红以及彝族小伙子拉铁三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的故事来呈现,也能很好地体现那个时代的人性和情感,反映那个大时代的精神”。

    2014年11月,在由文化部和湖北省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歌剧节上,《彝红》作为四川省唯一参演剧目和入围剧目中唯一一个市州级歌舞团的剧目,一举获得优秀剧目二等奖,这也是该团整剧目首次荣获国家级艺术大奖。之后,又相继获得第六届国际戏剧奥林匹克奖、第三届四川省文华奖、四川省第七届少数民族艺术节最佳剧目奖等多个重要奖项。

    《彝红》创作历时近两年,经过了3次改版,自2014年1月开始创排,并于当年7月开始公演。去年6月,《彝红》首次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至今已在全国各地演出近百场。

    “现在可看的剧目很多,但是看后让人动心的不多,《彝红》让我动心。”中国民族歌剧的前辈郭兰英、乔佩娟等老艺术家在武汉、北京、广州等地多次观看《彝红》,乔佩娟说,看完《彝红》,自己泪流满面。刘伯承的女儿刘雁翎致信:“我认真观看了你们创作的《彝红》,觉得这是一部歌颂党的民族政策、歌颂革命传统的好剧。”

    展现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

    “一整个山的索玛花正烂漫,山那边走来的人儿撑黄伞,一整个七月的火把都燃完,山那边走来的人儿笑开颜。”

    “我要唱好多山歌才能留得住你?荞麦花要开几遍你才能回来?”

    爱情、婚俗、亲情、矛盾、冲突、斗争……在把优美的音乐、舞蹈和民风民俗、时代风貌结合在一起的同时,《彝红》中还安排了一个独特的歌剧主持人、主讲人——“吟唱者”的多次出现,他那苍劲的神态和娴熟而具有民族特色的男高音独唱,支配、展开和转换着剧情。他是大凉山历史的见证人,也是大凉山历史的评阅人,他史诗般地向人们讲述着彝族同胞那段催人泪下的艰苦岁月。

    身为《彝红》的编剧兼艺术总监,李亭并非凉山本土人,但早些年曾在大凉山从事文艺工作,对凉山始终怀有一份特殊感情,对彝族的历史文化也有着深刻了解。

    剧中的很多精彩唱段,其音乐原型素材均来自凉山彝族典型的传统民歌。比如,有凉山布拖县著名的布拖高腔,有美姑县的《哭嫁挽留歌》《叙事歌》《敬酒歌》《贺年歌》等。这些具有千百年历史沉淀的彝族民歌的淳朴旋律音调被创造性地运用到特定的人物、场景、情节中去,表现出了大气磅礴的彝族文化精神。

    对于故事结局,李亭曾经设想过几百种版本,最后还是选择了悲剧的方式。在李亭看来,论真实,舞台演出敌不过报告文学和纪录片,必须通过写人物命运、人物情感来取得观众的共鸣。

    为了让舞台呈现更丰富,创作期间,主创团队多次到凉山各地采风,在剧情设计、音乐编曲等方面,还特意加入了大量彝族传统习俗和文化元素。“彝族有很多特别的风俗,比如‘换童裙’‘杆杆酒’‘火把节’‘哭嫁’‘砍门槛’等。凉山歌舞团的优势就是有一批优秀的歌舞演员来表现这些风俗。”李亭说,《彝红》是一部大规模展现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的作品。

    用流行唱法演歌剧,让年轻人爱听

    230多人同台演出,除了两位特邀演员,其他包括“凉山情歌王子”日沙尔体等在内的全部是凉山本土演员,其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演员。

    “这部剧的所有演员均为凉山州歌舞团的声乐或舞蹈演员,以前都没有参加过专业歌剧表演技能培训,大多数人基本都是从零开始学习歌剧的舞台表现。”导演曹平透露说,刚排练时,他们连说话、走路都不会,虽然他们擅长彝族山歌,但其中一部分人却不识五线谱,导演组只能给他们紧急补课。

    “当时就想在音乐、舞美、演唱上下功夫,力求做成中国歌剧界占有一席之地的作品。”吴永波说,要让现代人接受得了,看得下去。

    在重头戏音乐方面,作曲刘党庆在歌词写作上,考虑了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欣赏习惯,剧中的很多音乐采用流行唱法,同时又融入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彝族原生态音乐的元素,通俗、好听又丰富的音乐最终成为该剧最强有力的“杀手锏”,打动了观众的心。

    在国家大剧院演出之后,《彝红》进行了“纪念红军长征暨彝海结盟80周年”为主题的2015国内巡演,途经8个省,在14个城市进行20场演出。

    “观众喜欢看,是对一部作品的最高褒奖,在此基础上如何让它走向市场,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依然是摆在艺术院团面前的一道难题。”有了国家艺术基金的扶持,《彝红》才得以进行全国巡演,但如何进一步开拓市场,制作方仍在尝试和摸索之中。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吴晓东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08月22日 08 版

“一整个山的索玛花正烂漫”
在肃南“寻找安妮”
“上大学的学费不愁了”
阿克苏留守儿童的“温情驿站”
祝福草原 平安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