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毕业时,石未华作出了让朋友们惊讶的选择:不上大学,念技校。
石未华出生在山西太原一个普通工人的家庭,文化水平不高的父母深知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家务活从不让他来做,全力支持他好好学习。从小学到高中,石未华在班级都是老师眼中品学兼优的孩子。然而,遗憾的是,石未华高考只考出了三本的成绩。
“三本就三本吧,选择一个大学先念着吧。”看孩子心情不好,他母亲安慰说。
石未华心里却想:“上大学名声好不假,可学习一个自己不愿学的专业,毕业了也是找不到工作。”
此时的石未华有另一番考虑,从小格外喜爱汽车的他,面对一辆车,马上就能说出是什么牌子的车,在什么地方生产的。“如果在技工学校学习汽车修理专业,不但自己喜欢,也一定能学好,还可以找到一个适合的工作”。
石未华的想法惹来一片反对声,“技工学校都是考不上大学的人念的”,“技校毕业了就得当工人,还有什么出息啊”……最后,石未华还是说服了父母,顶住了压力,在技工学校学了两年汽车维修。
在很多人看来,技校生没有前途,更别提考上什么大学。技校毕业的石未华却不信这个邪,感觉掌握的知识还是太少了,他要突破技工发展的“断头路”。随后,石未华考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表现不错的他,入学第一年就入了党。毕业时,当同学们还在为工作发愁的时候,石未华提前被辽宁丰田金杯学院录用,成为一名汽车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
一入职,石未华就很快适应了实训教学工作的要求。2004年,参加工作仅3年的石未华被任命为学校实习工厂汽车教研室主任。
当上学校实习工厂汽车教研室主任的石未华发现,这个拥有11名教师的教研室,有至少一半人的资历比他高,年龄比他大,如何才能取得大家对他的认可?
石未华很快找到了一个绝招——尊重每一个人,他把布置工作当成工作的研讨,反复征求大家的意见;为了在教学上有新的突破,他一有时间就去听大家的课,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遇有晚间加班上课,他首先带头工作。很快,石未华就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
石未华先后连续10多年获得学校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5年被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辽宁省优秀实习指导教师”称号;2006年被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沈阳市优秀职业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2008年被沈阳市人民政府授予“沈阳市优秀教师”称号;2007年,年仅30岁的石未华被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沈阳市汽车维修专业学科带头人”称号;所讲授课程被评为“沈阳市汽车维修专业优秀课”,全市几十所技工院校的教师来到学校实训现场观摩石未华讲课。
石未华所在的教研室有一个传统,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外,还要参加各类职业大赛,倒逼老师外出“比武”,提高教学水平。
2012年,35岁的石未华参加第八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竞赛决赛,获得汽车修理第一名。“振兴杯”是国家一类赛事,由团中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沈阳市委、市政府、团辽宁省委和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承办,团沈阳市委和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协办。
由于是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主办方规定,参赛人员年龄不得超过35岁。也就是说,对于那年正好35岁的石未华来讲,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以青年的身份参加比赛。
可是,比赛不以资历论英雄。第一关是理论考试,这难不倒教师出身的石未华。理论考试一结束,石未华精心准备第二天的实际操作比赛。实际操作是“真刀真枪”的操作,要取得好成绩,谁都没把握。
望着年轻同伴们的身影,石未华想得最多的是:“我要是像他们这个年龄多好啊,这次不行,还有下次,可我却只有这一次了!”代表辽宁省参赛,石未华倍感压力,晚上难以入睡,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播放”操作程序。
考试的第一项是发动机拆装、检测。别小看这项工作,石未华不知练了多少遍,参赛时手上还留着被发动机边角划的伤。有的零件根本不用看,石未华闭上眼睛就可以装上。这一项,他不到半个小时就完成了。
“训练术语记心间,点检车辆是关键,踩一脚,拨一下……”第二项参赛项目是整车故障排除,石未华手忙个不停,嘴上还不时地念叨着他们总结的顺口溜。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实际操作考试,石未华走出了考场。
比赛成绩公布了,代表辽宁省参赛的华晨集团选手石未华获得汽车修理工比赛第一名!
已过而立之年的石未华,和每一个普通人一样面临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双重生活压力,家在外地、忙于工作的他对老人也很难尽到责任,每每提起,他都自责不已。
“我的愿望是为华晨集团培养更多的汽车装配和汽车维修的技术人才,让我们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他腼腆地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