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圆,唯独父母的爱指向别离”——电视剧《小别离》讲的就是这种指向别离的爱。
剧中有三个家庭,三对父母,三个孩子。海清黄磊饰演一对受过良好教育,职业体面、收入体面的中产夫妇,他们有一个有很多爱好的女儿方朵朵。汪俊陈小纭扮演的则是一对老夫少妻的暴发户+美娇娘组合,美娇娘小后妈比暴发户的儿子小宇大不了几岁。朱媛媛韩青则是相对比较底层的工薪家庭,朱媛媛原来是护工,后来经过努力做了社区医院的医生,不像《心术》里那些掌握着最顶尖医术的医生,社区医院的医生也就是给人量个血压什么的,看不了难度太大的病,韩青饰演的丈夫是一出租车司机,他们有一学霸女儿琴琴。
电视剧还在播,不知道后面的剧情,但是生活中,我已经目睹了很多很多琴琴。他(她)们很快就会敏感地意识到自己的原生家庭和朵朵以及小宇这些同学之间的差距, 然后他(她)们很快就会受到一种不友善的舆论影响,这种舆论的核心就是你的父母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不努力,他们是生活的失败者。人是环境的产物,孩子尤其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琴琴一旦受到这种不友善的舆论影响,他(她)们就会从内心里反抗父母,认为你们自己都没有过好你们的人生,你们凭什么教育我?如果父母拼尽全力把他们送到国外去受更好的教育,他(她)们会在精神上离父母更远,他(她)们会尽量不让父母进入到他(她)们的生活,因为按照西方的教育,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即使你们是我的父母,你们也应该独立,在西方大多数国家是没有“常回家看看”的法律的。
是的,现实生活中的琴琴,父母竭尽全力送他(她)出国之后会发生什么呢?也许,到那时候,他(她)们才会知道,世界上最令人难过的别离,并不是物理上的别离,而是心的别离。
来讲讲几个我所知道的小别离的故事。朋友的两个孩子,在国外上私立学校,暑期回国,一起吃饭,孩子全程在饭桌上讲英语,他们会讲中文,但是不愿意讲,他们用英文讲的是中国菜“disgusting(令人作呕)”。后来知道他们那所私立学校的老师尽管从来没有到过中国,但是一听说这俩小朋友要被母亲带着去中国,见在中国努力赚钱的爸爸以及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七大姑八大姨,就告诉他们尽量不要吃中国的食物,因为中国的食物不卫生;尽量不要做听话的孩子,因为那些一辈子生活在中国的人,脑子都有问题,不要受他们的影响等等。是的,他们还是孩子,十几岁的孩子,这个年龄是最容易受到影响的时候,如果他们从内心接受了这样一种看法,作为他们的父母,会不会难过?尤其是他们不认同你们的理由是如此简单粗暴,只因为他们认为你们生活得不够好,所以你们是LOSER,你们既然是LOSER,为什么还要尊重LOSER呢?
如果说这个故事极端了一点,那么再讲一些不那么极端的。我一女友住在机关家属院,她对我说,在她住的那个院里,几乎每家都把孩子送到了国外,这些孩子毕业之后无论回国与否,和父母的情感链接都非常弱,父母基本都是空巢老人,即使有些父母以眼泪以哭闹拼死拼活和孩子生活在了一起,也很难有共同语言。其中有一家母女,只要开口就吵,到最后,母女之间不说话,如果非要说话,递纸条。在一个家里,递纸条。有多大的仇呢?往小了说是双方说不到一起,往大了说就是价值观冲突。母亲认为女儿学成归来,应该考虑结婚过日子,不应该再动不动就要诗和远方,而女儿却成天换工作,不高兴就不干,动不动就辞职。母亲后悔不应该把女儿送到国外去读书,之前多懂事啊,自从到国外读了书,心就野了,女儿在国外认识的一群朋友,都是电视剧《小别离》中方朵朵小宇这样家庭的孩子,家里也不算太差钱,回国了也要隔三差五喝个下午茶,开个PARTY,还时不时要去哪里度个假。可是,她的女儿是琴琴啊,她作为琴琴的母亲受不了啊,她含辛茹苦把孩子送到国外,是指望孩子出人头地,她不能接受孩子学会了“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但是却没有赚到“资产阶级的收入”。
有一种观点,父母是弓,儿女是箭,最好的父母,应该是最强的弓,拉满,将儿女射得又快又远——我想知道的是,如果你知道这支箭射出去之后,你们就是两个星球的人,你还愿意吗?即使有一天,他(她)如你所愿,有房有车有体面的职业和稳定的收入,但是和你不再亲密,你们是有血缘的陌生人,你还愿意吗?当有一天,他(她)像你当初对他(她)做的一样,为了他(她)的前程把他(她)送到大洋彼岸的国度去求学,而他们作为回报,在你年老体弱的时候把你送去千里之外的养老院,你的孩子,就像你缺席他的青春一样,他(她)也缺席你的暮年,你愿意吗?如果你说愿意,这就是最幸福的别离,嗯,我祝愿你梦想成真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