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中,自制熟食、生鲜食品已成为主打产品之一。对顾客来说,可以“一站式”购齐所需的饭菜,既方便又省心。不过这些食品主要依靠手工制作或现场加工,让人对其卫生安全产生担忧。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1319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3.2%的受访者逛超市时会购买超市自制食品,12.3%的受访者不会,14.5%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工作的陈辰(化名),逛超市时一般会买酸奶、茶点、凉菜等小吃。陈辰表示,现在熟食的制作过程很多都透明化了,在一些面包店,你都能看见他们制作面包的全部过程,好的超市也是这样的操作模式。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某超市理货员魏琴(化名)也喜欢超市的自制食品,“偶尔会买一些自制馒头、糯米糕、凉菜等。但是购买的时候,我会自己看颜色、闻味道,或者询问售货员”。
对于这些食品的卫生安全问题,魏琴依然担心,“感觉这些东西没有安全保障,保质期谁来定,食品原材料搬运过程、加工过程中会不会受到污染,都很难说”。
调查中,62.9%的受访者担心超市自制食品的卫生安全问题,17.3%的受访者不担心,19.8%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魏琴介绍,超市里面有专门的营业员检查生产日期,坏了就不会再卖,偶尔出现违规现象,营业员会被批评或扣钱。
受访者都通过什么途径了解超市自制食品的安全?调查中,65.6%的受访者查看标签,64.4%的受访者凭经验辨识,39.9%的受访者自己品尝,39.4%的受访者向卖方询问,19.9%的受访者会跟其他购买者商量。仅2.7%的受访者不加以了解。
陈辰说,她一般会先看操作环境,有些现场制作的熟食,在敞开式的环境里容易受到污染。其次看工作人员,是否符合GMP标准(食品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即服装是否整洁、是否佩戴帽子、口罩等。最后看产品,生食和熟食放置在一起很容易交叉污染,这就涉及产品归置、包装等问题。“这些处理不好,都会产生安全卫生隐患”。
超市自制食品可能会存在哪些安全隐患?调查显示,63.4%的受访者认为保质期限设定“各自为政”,61.0%的受访者指出超市用包装日期取代生产日期,54.0%的受访者指出超市凉菜售卖期超过4小时,53.8%的受访者认为工作人员忽略卫生细节,48.6%的受访者发现食品标识“缩水”,24.5%的受访者认为超市整体环境卫生堪忧。
魏琴认为,加强超市自制食品安全管理,主体在政府部门,政府部门要制定专门的超市自制食品安全指标体系,对合格的要颁发合格证书,不合格的要勒令整顿,监管好整个食品生产销售链,让顾客买到干净放心的食品。
加强超市自制食品安全管理,65.6%的受访者建议制定和完善统一的超市自制食品生产销售卫生标准,61.0%的受访者建议超市要提高联营和出租柜台入店门槛,63.7%的受访者认为超市自制食品需严格标注食品的配料清单,49.3%的受访者建议严格规范食品制售原料采购制售过程,47.3%的受访者提出监管部门要加大检查力度,强化质量抽查。
陈辰认为,首先要安排好自制食品的制作环境,比如要划分好生食、熟食的区域。其次,工作人员上岗之前一定要进行专业培训,定制卫生管理条例,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卫生检查,对产品进行检查。
受访者中,00后占0.6%,90后占20.3%,80后占53.9%,70后占17.7%,60后占6.6%,50后占0.9%。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品芝 实习生 周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