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9月0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才是好项目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程盟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9月07日   12 版)

    “创新的内容更多了,运营模式也合理了不少!”8月29日晚上,参加完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MBA专项赛和电子商务专项赛,有终审答辩的评委忍不住这样感慨。

    在电子商务组评委会主任、高级经济师韩明远看来,这届参赛项目最大的特征就是“涉及范围广”。“以前往往是有了技术才想起转化,如今主动服务社会、解决问题的选手越来越多。有了问题导向后,和社会一线潮流贴合得越来越紧。”

    更令他感到欣慰的是透过答辩看到了很多选手的“迫切和认真”。他看到,许多选手在接受询问后千方百计地解释,生怕讲得不够清晰不能说服评委;还有很多创业者恳求评委提出建议,想借此提升项目实力。

    “项目水平越来越高,这几年的创业教育功不可没。”大赛评委、59store联合创始人曹李发总结说,这次大赛和以往相比,简单的项目越来越少,“哪怕只是做个App,也有着完整的产业规划”。与此同时,商业计划书越来越全面、路演陈述越来越成熟,都是有目共睹的进步。

    “过去,有的参赛项目就是开个婚庆公司;可今天,有MBA联合学医的同学,研发出在家即可检测尿液的产品,这不仅抓住了市场空白,更是实实在在的创新。这样的项目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看到的。”在曹李发看来,高精尖、互联网,把目光放到一个领域甚至整个行业,是本次获奖项目的共同特点。

    在这种形势下,这些“高端”的项目究竟能否具有实现的可能,成了评委们关注的新焦点。

    “可操作性和盈利模式是我们评委考察的重点。”专项赛MBA组评委会主任、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院长苏勇说,商业计划书的完整性是大赛一直强调的,这些年更是着重关注项目的实际进展情况,因为确实有些学生只侧重技术和专利,忽略了市场和产业化进程。

    这种导向体现在决赛项目中,就是越来越多的商业计划书转化为实际的创业公司。据韩明远透露,本次大赛的电子商务组具体分为创意类和实践类,后者的所有参赛项目都是具体的公司,哪怕是主要考察新锐意识的创意类,也有不下四分之一的项目已经落地实践。

    “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韩明远总结说,如今的时代,仅有技术已不足以支撑一个创业项目了,市场、管理、财务能力等综合素质都是要被考察的环节。

    曹李发则认为,评委们愈发注重脚踏实地,跟如今创业环境的变化有关:过去可能有个好点子就能胜出,如今哪怕有了想法,走到市场上面临激烈的竞争,也必须把每一步具体环节做到极致。甚至有的时候,自己觉得特别好的项目,其实市场上早就有了重合度很高的产品,如何脱颖而出才是创业者需要面临的挑战。

    “有个别项目盲目自信,放大了自己的成果,还没落地就计划千万级的融资,其实方向都可能还有问题。”曹李发并不讳言评审环节会遇到个别“理想很丰满”的同学,商业计划书的每一步规划得很到位,却忽视了其中可能隐藏的门槛甚至风险。

    他记得自己评审了一个“出租高校闲置实验室”的项目。乍一看,高校闲置实验室确实资源丰富,市场充足,商业计划书里计算的回报率也十分美好,但问题是,没有充足的人脉资源,如何和高校行政机关对接?实验室这种有可能发生危险的场所又如何做好风险防范?一问一答之间,一些同学们的“想当然”就暴露出来了。

    韩明远也有类似的感触。在他看来,一些同学的项目哪怕本身不错,具体操作中囿于种种限制,还是难免会走些弯路。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一是同学们本身还在学校,视野有限;二是没有真正地投入到实践,缺乏脚踏实地的经验总结。

    “如果真正要创业,纸上谈兵是万万不可的。”苏勇说,自己评审时遇到一位青年,居然愿意拿30万元投资换取30%的项目股份。“也不知道他是对自己的项目缺乏信心,还是完全不了解市场。”苏勇说,这样的做法很难获得投资人的认可,在评委处也自然难得高分。

    “过去做商业计划书,基本上在校内就可以完成。现在还是更提倡把眼界放宽,面向整个市场。”韩明远认为,不论参加大赛的项目最后是否走向真正的创业,如今的评委更多是以市场的眼光去审视项目,希望他们有所建树。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程盟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9月07日 12 版)

“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专项赛在绵阳举行
创业赛场上闪耀实战的“刀光剑影”
贺贤土院士:中国蘑菇红云升起背后的故事
体验式教学:参赛团队成员走进两弹城
“一加一大于二的火花”最关键
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才是好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