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13时30分,气温30℃,廊坊特高压变电站场区内,参与中国青年报社与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联手开展的“高校媒体走进国网冀北电力”活动的大学生记者们正在参观采访。
为他们讲解的姑娘,个头不高,穿着灰色工装,戴着副黑框眼镜,脸型偏圆,黄色安全帽后面写着她的名字:赵薇。
赵薇是廊坊特高压变电站青年突击队的一名成员,被队友亲切的称作“小燕子”。2015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她就进入廊坊特高压变电站工作。
廊坊特高压变电站也叫北京东特高压变电站,从2014年11月4日开工到建成,历时一年多时间,于今年7月31日正式运转,是锡盟—山东1000千伏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的枢纽变电站。它不仅是冀北地区的第一座1000千伏特高压变电站,也是目前离首都北京最近、建设工期最短的一座特高压变电站。
像赵薇这样的年轻人,在特高压青年突击队里还有35名,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7.1岁,相比之下,今年已经36岁“高龄”的杨明是这支年轻队伍的队长,他有着17年的变电运维经验。
从2015年11月起,在杨明的带领下,特高压青年突击队的成员们开始进行全面的驻站工作,包括元旦春节期间,他们全程见证了廊坊特高压变电站的“从无到有”。在施工人员进行施工的时候,他们就在现场进行全程的质量监督和检验,现场发现的每一个问题都及时跟踪,严格执行闭环管理机制,以保证变电站的建设安全与稳定。
那时正值“三九”寒冬,当地白天的气温也多在零下,变电站内部由于线路改造,停了半个月的电。由于他们所在的项目部房间是东西向的,不进阳光,房间里的温度比室外还要低。队员们觉得屋子里太冷了,中午就搬个椅子,穿上大衣,在外面坐一会。对此杨明很是欣慰:“一开始会担心他们太年轻怕吃苦,结果后来却发现大伙儿都是有事往前冲,不怕苦不怕累!”
有“土建小王子”之称的刘一琛表示,从驻站开始,他们的微信运动排行榜的前3名始终被自己人“霸占”着。突击队员们每天都要不断地往返于临时办公室和施工场区之间,用双腿丈量这13.98公顷的土地。他说:“这也是当时我们引以为豪的一点,因为站里每一寸土地,我们都见证过它的变化。”
条件艰苦,大家便苦中作乐。赵薇说:“从事这份工作还是稍微有点辛苦的,不能经常回家。但咱们提倡男女平等都这么久了,男的都能做到,我也可以。”由于工作太忙,26岁的她还没有找男朋友,她笑着说:“这个最近已经列入了我的重点工作计划了。”
家住北京的杨明,每次回家需要坐两个小时的班车:“早上七点多钟出发,九点多到站里,开始连续六天的工作。”谈起家人对自己工作的看法,他有点无奈:“开始肯定有些不理解吧,现在他们也都习惯了。”但令杨明有些愧疚的是,“本来答应儿子这个暑假带他去趟海边,但是由于工作忙,一直都没能实现。”
目前站里还没有网络和电视,文体设施也没有配备,工作之余比较枯燥,队员们就买了几个毽子,还找了个音响,晚上的时候忙里偷闲,十几个人围成一圈踢毽子。杨明说:“颇有点广场舞的感觉。”
特高压变电站从工程建设到投运期间,青年突击队有三位员工完成了为人父母的人生角色转换。刘一琛就是其中之一。“我女儿与廊坊站的成长轨迹,几乎完全同步,从萌发到诞生,时间相差无几。”初为人父的他告诉记者,他时常有一种对特高压变电站表白的冲动:“廊坊站,我对你视如己出!”而这也是每一位特高压青年突击队队员的心声。
(天津师范大学 杨然 安徽大学 张严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