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6年09月19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歌从黄河来》:从民歌里找到民族文化自信

“真诚的歌声,真实的生活”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吴晓东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9月19日   06 版)

    维吾尔族歌手哈里旦演唱的《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蒙古族歌手阿木古楞演唱的《牧歌》,藏族歌手拥江帆演唱的《在那东山顶上》……一场场民歌民俗的艺术盛宴中,观众不但能够欣赏到失传已久的古老民歌曲调、从未见过的特色民族乐器展示、世代相传的民风民俗,感触更深的是这些民歌手对于民间音乐的那份执着和挚爱。

    历经5年打磨之后,一直以传承民歌血脉、寻找文化足迹为使命的山西卫视民歌风情音乐类节目《歌从黄河来》近日宣布改变录制方式,将影棚录制改为现场直播,同时创新赛制和媒体合作方式。借助新媒体让传统文化流行起来,让更多年轻人开始喜欢传统文化类节目,是山西卫视探寻突破之路的重要一步。

    “抢救”民歌

    从全民选秀到全民相亲,从全民记歌词到全民亮声,近年来,国内综艺节目数量井喷。有人说,中国电视已经进入“不差钱”也“不差人”的时代,但引发收视热潮的却总是外来的节目模式,具有本土文化情怀的原创节目为何总是难以在创意制作方面有所突破?一哄而上的背后,反映出的是一个更为尖锐的问题,那就是民族文化自信的缺失。

    作为国内首档民歌音乐风情节目,《歌从黄河来》把目光投向了民歌这个少有人问津的领域,希望通过挖掘民歌内涵,激发年轻人的兴趣,并带动人们一起去发现和聆听发自民族心灵的声音。

    作为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民歌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记录着时代变迁和文化传承,不同时代孕育出不同的经典,每个年龄段的人的记忆中都有自己关于民歌的不同记忆。同时,民歌又是人们最早用以表情达意的最为朴素而纯正的艺术形式,它伴随着人类成长而成长,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歌唱欢乐,倾诉哀怨,颂扬善良,鞭挞丑恶,是劳动人民发自心底的心声。

    千百年来,中国各地丰富的民间生活孕育了色彩斑斓的民歌,花儿、长调、呼麦、信天游……可以说有多少种活法就有多少种唱法,有多少种风景就有多少种民歌。山西是我国的民歌大省,山西众多县城中,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地方性民歌。一曲《走西口》,曾把几辈人唱得肝肠寸断、泪洒衣衫。

    “民歌是民族心灵的袒露,特别是在当前中国电视文艺的生态环境趋向失衡的环境下,原创的民歌类音乐节目体现了一种难得的文化定力和文化自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认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歌这一艺术形式正逐渐式微,这个节目体现了一种“抢救”的意识。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上世纪80年代能够传唱的民歌有40万首,现在已不足两万首,多年来主要靠口耳相传的民歌艺术,在传承和保留方面正面临着“一个断裂的时代”。

    民歌节目怎样才能在诸强林立的音乐选秀类节目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制片人张嘉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打造出一档真正的好节目。但是对于一个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团队来说,想要把民族音乐吃透做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再加上选手资源匮乏,市场反响一直平淡,可谓困难重重。支撑他们走到今天的,是传承民歌的使命,是对民歌、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结合三晋大地的风土人情和地域特色,《歌从黄河来》用民歌向经典传统文化致敬,秉承这一创作理念,节目已经走过了5个年头。5年来,在流行音乐大行其道的今天,《歌从黄河来》默默坚守着那份特有的自信。

    山西卫视总监陶亿笑表示,当一档电视节目的存在,不单单只是为了迎合和取悦大众,而是具有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的时候,它的存在,就是一种必然。

    在传承民族音乐的舞台上,每一个人都是明星

    要想将民族音乐的这面大旗迎风竖起,光有平台还远远不够,民族音乐需要有更多的名片,这名片可以是一档优秀的电视节目,也可以是一首优秀的作品,或者是一种民族乐器,抑或就是歌手本人。

    在《歌从黄河来》的舞台上,有很多小人物,对于这些小人物,节目组在内容的策划上,不刻意编造悲情身世来煽情,而是展示普通人最真实的音乐梦想和生活追求,展现民歌带给他们的正能量,只要你热爱民歌,热爱家乡文化,都可以来这里尽情释放。

    来自哈尔滨的“红肠哥”李文达从小喜欢民族音乐,却没有机会学习,但是他把音乐带给他的快乐,幸福地传递给每一个来买红肠的顾客,他说,只有民歌才能唱出生活。

    程利芬,一名普普通通的化工厂水质检验员,在一个人的车间里,她把车间作为练歌房,这么些年一直是唱给机器听的她,终于有机会登上真正的舞台,她用自己的歌声告诉大家,只要有梦想,你就有舞台。

    养鸡专业户高琳,从一家小小的养殖户,到今天的企业老板,就因为喜欢民歌,她带着最地道的陕北民歌登上《歌从黄河来》的舞台,她想告诉所有人,农村经济在发展,她希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能回乡创业,不再和家人分离,不再有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

    还有新疆的石油工人麦麦江、四川的“工地哥”回杰、内蒙古的安代兄弟、安徽的“卖菜哥”李刘标,来自宁夏的“花儿王”,来自山西能唱能吹的“笛子王”,以及彝族史诗唯一的女传承人,这些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行业的选手们,用来自最基层的声音,唱出了歌手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也唱出了家乡人满满的自豪感。

    “真诚的歌声、真实的生活,是《歌从黄河来》最打动观众的地方。”评委蒋大为说。

    评委阎肃曾经说,目前中国电视荧屏上迫切需要一些传承中华文化关键记忆、坚守民族精神家园的文化节目,《歌从黄河来》弥补了这一空白,在传承民族音乐的舞台上,每一个人都是明星。

    这档原创电视节目,从一开始就没有奢华的布景,也没有知名演员和宏大的场面,只通过百姓纯朴的歌声唱出他们心灵的声音。而正是这种差异化和个性化的原创模式,民族音乐和综艺表达的完美结合,让《歌从黄河来》在众多音乐类电视节目中别具一格。

    节目中意味深长的民间歌曲,选手们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不仅展现了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也给时下被流行音乐占领的音乐市场带来一股“民歌的力量”,唤起了人们心灵深处对中国民歌的关注和喜爱。越来越多的民歌高手、民歌传承人登上这个舞台,圆他们的民歌梦。

    从2012年开播至今,《歌从黄河来》已改编整理民歌曲目4000多首,挖掘民歌曲调100多种,来自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的30多个民族,共计2000余名优秀的民歌高手参与过节目的录制。郭兰英、李光羲、李谷一、胡松华、关牧村、杨洪基、蒋大为等业内顶尖的民歌大家也倾力加盟,和《歌从黄河来》一起为中国民歌助力。

    使民歌文化和民歌艺术更加“年轻态”

    虽然带着岁月的沉淀,但是在《歌从黄河来》的舞台上,青年歌手呼斯楞、平安、金润吉带来的《鸿雁》《我爱你中国》《阿里郎》展示的是年轻人的朝气。民歌对他们来说,不是古董,是复古的文化,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着关于民歌的记忆和情怀。

    在《歌从黄河来》的舞台上,既有老艺术家,也有新生代歌手,既有民族唱法的范儿,也有流行唱法的模子,将那些渐渐被遗忘或者已经被封存的民歌,重新拾起,编曲、配器,通过民歌新唱或者传统改编赋予它时代的气息和特色,让民歌不仅有传统的深厚,也处处体现现代时尚,而少数民族的服饰、风俗,也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如何在对民歌文化的传承中创新?年轻的节目创作、编导团队的艺术理念是,让中国民歌在保持传统“原汁原味”的基础上,通过更多、更科学、更合理、更能锦上添花的时尚元素,使民歌文化和民歌艺术更加“年轻态”,更容易被80后、90后甚至更年轻的观众所接受。

    《歌从黄河来》不仅是一个民歌的舞台,更是56个民族展示民族文化的舞台。今年春节,《歌从黄河来》作为全国唯一的民歌音乐品牌节目,受中国侨联邀请加入了“亲情中华”赴意大利、匈牙利春节慰问演出文化活动。朝鲜族、蒙古族、羌族、藏族等不同民族的民歌高手,带着他们最地道的表演,将传统民歌唱响在国际的舞台。

    在青年歌手平安看来,《歌从黄河来》已经超越一个节目的范畴,更像是一个民歌的盛会,来自5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欢聚一堂,他们用自己的歌声传递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吴晓东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09月19日 06 版

郎岳:援藏三年是难以重来的美好日子
“真诚的歌声,真实的生活”
若羌县的“连心枣”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我的援藏援疆经历C.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