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2016东北亚和平与发展滨海会议在天津滨海新区召开,朝鲜再次缺席会议。与会的中、日、韩以及美国的前政要和专家也都为地区局势感到忧心忡忡:朝鲜在不到8个月的时间里两次进行核试验,导弹开发计划也在推进;韩国部署萨德系统;美国致力于强化美日、美韩军事同盟,打造地区导弹防御体系;中日关系虽有改善,但发展势头仍然脆弱。地区形势中的对抗性因素多于往年,有人已经开始用“新冷战”来描绘当前的紧张形势。
在政治关系愈发恶化的背景下,经贸合作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完全可以从相对容易的经济和社会合作着手。”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刘古昌说。外交部亚洲司金燕光参赞也指出,当前东北亚国家经济增长放缓,结构性问题突出,偏重投资和出口导向、依赖能源资源的旧有发展模式动力不足。他建议各国同舟共济,用好比较优势,推动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贸易与投资便利化水平,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本次论坛下设的分论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吸引了众多与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
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于9月13日正式公布《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促进3国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互联互通等7个重点领域的交流合作。这标志着“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第一个多边合作规划正式启动实施。
刘古昌认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无疑将是推动东北亚地区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三国的发展对地区其他国家会有影响和辐射,获得的成果也会以某种方式惠及到该地区的其他国家;而经济合作搞好了,相互联系更加密切了,必将促进地区的和平稳定”。
天津科技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王殿华现场展示了一张地图:一条从天津通过内蒙古,到蒙古国再到俄罗斯的通道已经贯通。她认为,贸易和投资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主要内容。
“这是中蒙俄三国同步发展的利益交汇点,”俄罗斯科学院普里马科夫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国立研究所中国经济政治部副主任谢尔盖·伊戈纳捷夫说,这条走廊把中国的“一带一路”、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计划以及蒙古的草原路线计划,同时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是比较负责也比较聪明的外交经济政策,也实现多国受益”。
蒙古与中俄都有铁路相连,中蒙铁路经过蒙古境内的扎门乌德和中国境内的二连浩特,到达天津港,是蒙古国最重要的出海通道之一。蒙古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巴伊斯赫·贾姆斯兰说,虽然蒙古国人口不多,但是领土面积较大,自然资源很丰富,“目前我们最需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事情,还是发展经济”。
蒙古国前总理门德赛汗·恩赫赛汗用一组数字来佐证该国受益于与两个重要邻居更多、更紧密的合作:“自从1992年蒙古成为一个开放的国家,我们的人均GDP增加了10倍,从400美元增加到了4000美元。”
刘古昌说:“先培养合作习惯,释放善意,累计互信,最终推动安全合作,这是东北亚和平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本报天津9月21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胡春艳 实习生 郑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