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9月22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导游职业也能获得尊重,赢得尊严,游客和导游需要平视与正视

平视与正视——回归服务本质,尊重服务价值

李广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9月22日   08 版)

    最近,某影星的家事让吃瓜群众操碎了心,但当该影星财产数额被披露出来后,又引发了部分打酱油人民的义愤,以一句“区区一个戏子怎能攫取如此多的财富”口诛笔伐。其口吻和“一个小小科级干部就敢贪污数百万”极其相像。

    要么仰视崇拜,要么贬低打压,对演艺人员的这种心态,与一些人看待导游员的心态相同。

    可以免费游山玩水,不用坐班,免费出入A级景区、星级酒店,导游员似乎是所有人眼中的理想职业。但当我们以净推荐值理论(NPS)稍加分析,结论不言自明。

    NPS理论将产品满意度的调查题目设定为“你有多大意愿把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推荐给你的朋友和家人”,这比传统的问题 “你对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满意吗”更直击心灵。套用这一句式设问,“你会让你的亲朋好友或你的子女从事导游职业吗?”可以直接测试出每个人对导游这一职业的真实态度。

    黄金年代,导游员风光一时

    在我国旅游业初兴阶段,旅游主要承担接待外宾的职能。旅游工作人员被冠以“民间外交家”的美誉。当时的导游员都是经过层层选拔、又红又专的高素质人才。身份也多为国家干部或起码是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体制内人员;由于需要接待外宾,导游员的外语水平必须过关,也直接导致了这一时期的导游员多来源于大专院校的外语专业。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已是天之骄子,而直接服务于外宾的导游员,更是成为骄子中的骄子。

    身份上,有体制内的荣耀;工作中,可以出入高档酒店、可以与外宾甚至是外国政要谈笑风生、握手合影;收入上,不仅获得体制内的保障,还能偶有小费入账、外宾馈赠。那个黄金年代,导游员风光一时,也当然受到社会推崇、大众尊重。

    很多从那个时代过来的老导游,至今不无感慨——当年无论是否带团,导游证都要挂在胸口,在桂林、西安、北京等入境旅游热点城市,导游证甚至可以成为整座城市的通行证——可以随意出入政府机关,可以自由往来景区酒店,甚至在路边吃碗米粉、泡馍、炸酱面,把导游证放在餐桌显眼的位置,马上会引来周遭食客和餐馆服务员羡慕嫉妒但不恨的眼光。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尤其是近十年,中国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不再是外国人的特权。导游员不仅服务外宾,也要服务自己的同胞;高校扩招后,考取导游证的门槛降低为高中学历,再加上机构改革、国企改制,旅行社工作人员的身份转为普通企业职工,大多数导游员更沦为无劳动合同、无社会保障、无固定收入的“三无人员”。导游的工作内容没有变化,但社会看他们的眼光和导游自视的心态发生了根本改变。

    现在回头看,我们发现此前投向导游员尊敬的目光,所看重的其实是当年导游员背后的东西——地位、收入、身份等,当这些都不复存在时,仰视的眼光自然随风飘散。

    导游员变成服务员

    随后,成为游客的普通大众与曾经的“精英”——导游员之间的关系又开始向另一个极端转变:国家标准《导游服务规范》中,对导游员的定义为“符合上岗资格的法定要求,接受旅行社委派,直接为旅游团(者)提供向导、讲解及相关旅游服务的人员”。可以看出,导游的核心功能即“向导”和“讲解”以及兜底的“相关旅游服务”。

    在基础教育甚至高等教育都成为家常便饭后,具备更多旅游文化常识的游客对于导游员“讲解”这一功能的需求在下降,而随着互联网技术进步和移动互联设备的普及,游客对导游员“向导”这一功能的认同也在逐步降低。

    当导游员的这两项功能不再被旅游者认可后,再看标准中对导游员的定义,只剩下了“相关旅游服务”。具体到旅游过程中,就是集合时清点人数、办理酒店入住行李托运等服务琐事。游客突然发现:“导游员只是个服务员而已”。

    导游员是服务员,这句话本身没什么不对。只是此前导游员作为“文化传播者”“民间外交家”“体制内的公职人员”的光环和身份太过耀眼,让社会大众和导游员都产生了错觉。社会大众对导游员仰视,使导游员对自己无法正视。

    其实,每个职业群体都是社会的“服务员”,只不过服务的客户群、服务的方式、服务的技能不同而已。问题在于基层工作、一线服务长期以来不被认可、不被尊重。说出“导游员,一个服务员而已”这句话的人的心态,就如同说出“一个小小的戏子”的人的心态一般,是脱口而出的轻视,是根深蒂固的阶层划分。社会大众对各行业一线服务人员的不尊重,对服务价值的不认同根深蒂固。

    而导游员在考取导游证时,受导游考试教材中对导游地位、作用、价值、功能的激励,又不自觉地将导游这一职业幻想得过于美好。新导游员在前辈导游讲述的黄金时代美好回忆的鼓舞下,又将自己的地位和前景不自觉地拔高。但实际带团中,种种“眼前的苟且”又将导游员“诗和远方”的幻想无情击破:为了获得业务买团、为了拿到返点扎店,导游逐步变成导购,“五险一金”、基本工资更是虚幻。

    唯有真诚专业有温度的服务才能凸显价值

    导游员与游客之间的矛盾加剧,甚至已逐步造成整个社会对导游员的偏见,和导游员群体对全体游客的偏见:每到黄金周,都会曝出导游员辱骂殴打游客的新闻,激起公众对导游员的敌视;而导游员又通过自发创建的公众号、微信群风传各种“粗俗客人无理要求”的案例、“怪咖客人奇葩投诉”的故事,将失衡的心态、不良情绪以指向游客的方式进行宣泄。甚至一个脏话连篇、大骂国人旅游不文明的导游,也马上成为众多导游员眼中的“英雄”,被视为替导游员解气的楷模而受到追捧……本应在一起愉快玩耍的游客与导游员,却开始相互怀疑、相互敌视、相互贬低甚至伤害。

    大众对导游员的心态和眼光,无论是仰视还是俯视,都是不正常的。因为我们不是在仰视和俯视导游员,而是仰视和俯视一种身份、一种地位、以及其背后所包含的或丰厚或稀缺的特权和福利。

    由俯视、仰视,向平视转变,需要首先扭转对一线服务人员的轻视,需要每个人对他人的尊重。

    导游员也应客观认识自己的职业,教科书中对导游员地位的拔高有善良的用意,老导游对导游员价值的推崇是美好的追忆,但导游员自己一定要认清职业定位。国家标准中对导游服务的落脚点是“服务”,唯有真诚、专业、有温度的服务才能凸显价值,才能赢得尊重。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二集有一个场景:老厨师李伯容在众弟子簇拥下,在镜头中正襟危坐。一张厨师的合影,引来了集体点赞,“帅呆了”“厨师瞬间高大上”,甚至有的在读博士都发出了“想退学、上某翔、学厨艺”的感叹。网友们以各自的方式向厨师这个行业表达敬意。或许是电视画面的展现、纪录片具有磁性的解说、煽情的背景音乐造成了人们对厨师行业的集体点赞。但解说词中一句“好学、用心、传道、授业,为他赢得了尊重”,可能更能说明问题。

    “服务”才是导游员获得尊重认同之本

    没有低端的行业,没有低端的职业,只有低端的心态。导游员只有首先树立起对自身职业的自信和认同,才能真正发自内心、充满自信地为客人提供真诚和热情的服务,也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游客的信任,赢得整个社会的尊重。

    《关于深化导游体制改革加强导游队伍建设的意见》全文中20次提及 “服务”,“服务”才是导游员安身立命之本,才是获得尊重认同之源。

    《意见》提出的“改革准入培训注册制度”,是让导游员提供的服务更职业更专业;“改革导游执业制度”,是让导游员提供的服务更灵活更自由;“健全执业保障体系”,是让导游员提供服务时更安全更有尊严;“健全事中事后监管体制”,是让导游员提供的服务更可靠更规范;“建立健全导游协会组织”,是让导游员提供服务时更有归属感;“创新导游激励机制”,是让导游员提供服务时更有干劲更有奔头……

    让导游从业人员认识到导游员工作的服务本质,回归服务本源,使社会大众尊重基层服务工作人员、认同导游员服务价值,使游客平视导游,使导游正视自己。或许,这是本次导游体制改革种种具体措施背后所下的一盘大棋。

    (作者系北京市法学会旅游法研究会理事)

李广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9月22日 08 版)

大部分导游的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发展旅游购物要恰到好处
平视与正视——回归服务本质,尊重服务价值
玉渊潭第八届秋实展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