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张稚嫩的小脸一丝不苟地对着前面的乐谱,手持葫芦丝,口含吹嘴,双腮微鼓……这不是在某个社会兴趣班上的场景,而是丰县王沟镇中心小学“国家电网·希望来吧”里的精彩一幕。孩子们正在雷文涛老师的指挥下弹奏着《竹林深处》。
王沟镇地处苏、鲁、皖三省交界,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全镇10万人口,有4万多进入城市务工,留守儿童群体庞大,仅镇中心小学的600多名学生中就有130多名是留守儿童。
学习葫芦丝的孩子都是附近村子的留守儿童,在“国家电网·希望来吧”学习葫芦丝两年了。当留守儿童被贴上“内向、缺少监管”的标签时,这里的孩子脸上呈现的却是自信与大方。2012年,“国家电网·希望来吧”在王沟镇中心小学落地,在该校老师与志愿者的悉心呵护下,“希望来吧”不断完善,成为护航当地留守儿童成长的基地。
不仅仅是音乐节奏,富有当地特色的麦秆画创作也是“希望来吧”的活动之一。学校少先大队的辅导员周群老师带着孩子们学习制作。这些有着金属光泽、有序纹路的作品精致有加,特殊的染色技艺,能让色彩长久地保持不变。周老师介绍,麦秆画是王沟镇特色,工艺非常繁复,难度很大,这些作品是孩子们多年努力的成果。
许多大学生村官也来到这里成为结对志愿者。工作之余,他们为孩子们讲课,一来二去的,都有了感情,需要他们时,一个电话就过来了。
带母拉车的“道德模范”谢淑华,好人赵本增,都是王沟镇人。这地方本就有助人的传统。
雷老师曾在希望小学任教10年。他说,喜欢孩子,刚参加工作时,看到贫困家庭的孩子交学费成了问题,就去帮助他们。就这样,他一直坚持到了现在。他说,如今“留守儿童”越来越受到关注,与刚参加工作时不同,现在学校的每一位留守儿童都在“希望来吧”有存档,也都纳入了政府的补助系统。对于特殊家庭的孩子,还会有结对的“爱心妈妈”,节假日把其接到家里,平时还会给其买衣服、文具。
爱心群体为王沟镇中心小学“国家电网·希望来吧”的留守儿童们创造着“节奏生活”。
(苏州大学 张慧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吕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