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的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无论从县城的设施和规模,都比不上别的县市里一个像样的乡镇。山高、谷深、坡陡的晴隆县域面积1300多平方公里,在这片土地上竟找不出一块略大于天安门广场的坝子。大山不仅阻断了晴隆县人民和外界的联系,也让他们的人生少了“无数种可能”。
2010年年初,刚刚40岁的姜仕坤调任晴隆县县长,4年后升任县委书记。当时的晴隆县城街道狭窄路面破损,百姓吃水靠五级提灌,受缺电影响不能有效保障,家家都备有大水桶盛水。“好个晴隆县,白天停水,晚上停电。”极贫的农村和渴望脱贫的农民让这个出生农村家庭的干部感觉“这个官不好当”。
经常身着一件旧夹克,手提一个又旧又重的帆布包,半挽起裤脚……姜仕坤总是一副要下乡或刚下乡回来的模样,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农民书记”。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姜仕坤知道农村老百姓“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让村民走出大山、脱贫致富的信念,一直支撑着这个苗家汉子。6年间,姜仕坤的足迹遍布晴隆的每一个乡镇和村庄。
众所周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物质财富给予满足的只是一时的温饱,改变落后的思想才是解决困难、走出困境的良方。所以,姜仕坤在晴隆县建水库、修公路、发展特色农业……晴隆县正悄悄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他们的“领路人”姜仕坤却倒在了脱贫攻坚的路上。
在全面脱贫攻坚的战役中,我们需要更多像姜仕坤这样的“一线总指挥”——少一些“官气”,多一些“民气”;少一些暮气,多一些朝气;少一些俗气,多一些正气。做人民群众真正的“贴心人”、脱贫致富的“领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