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移民纽约的中国父亲不懂英文,与不会说中文的儿子形同陌路,20年不曾沟通。但最终,他们消除了隔阂。
父亲来自福州长乐,上世纪80年代移民美国时身无分文,在中餐馆打工,每天工作15小时。父亲从来不教儿子说中文,以为他在家听父母交谈、在外说英语,自然能说双语。然而,儿子渐渐长大,却一句中文也不会说。
父亲不会英文,全靠英语流利的母亲与儿子沟通。父子俩的对话仅限于“吃饱了吗”“身体好不好”。“我没法与爸爸有视线接触,太尴尬了,就像在地铁上与陌生人互视,会马上移开目光。”儿子说。
后来弟弟出生。这次父母知道孩子必须从小学中文,把弟弟送到了中文学校。这个时候,哥哥的感受有了新的变化:“看到爸爸和弟弟用中文有说有笑时,我觉得自己不是这家庭的一分子。我好像是个失败者,爸爸根本就不关心我。”
父子间冰冷的关系,在孩子14岁那年出现变化。父亲在老家的家族经营建筑公司,考虑到回国能赚更多钱养家,父亲挣扎了许久决定回中国。临别前,父亲决定用中文写一封信给长子,再由亲戚翻译成英文。信中述说了他的担忧,他害怕孩子缺乏父爱、不能学会待人接物,担心儿子未来不能很好地在社会上生存。
父亲的信,字里行间充满了愧疚与忏悔。在末尾,父亲坦承对长子充满亏欠,并写下“我爱你”。
“第一次读完信,我止不住泪水。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爸爸的心声。”儿子深感愧疚,多年来对父亲不理不睬,没想到他如此深爱自己。儿子因此许了个愿:“总有一天我要用中文跟爸爸说话。”
时光飞逝。儿子上纽约大学的第一个学期,选修了中文。经过苦读,儿子终于可以说中文了。在收到父亲的信5年之后,儿子写了一封回信,并在电话中用中文念给父亲听:
“亲爱的爸爸:回忆起儿时,就会想到母亲做的豉油鸡,亲人在餐桌上扯开嗓门说着嘈杂的福州话,以及您坐在角落安静地读书。母亲有时会对我说,去陪陪爸爸,但我认为这毫无意义,因为我不会讲中文。5年前您写的那封临别信,我读了上百回,我感觉那是您第一次跟我说话,也从中感受到您爱子心切。过去的近20年,我却彻底误解了您,我为此深感抱歉。现在我有好多问题想问您,希望了解您的人生,也盼望我们能用中文交谈。爸爸,我爱您!”
父子俩关系升温,并经常用微信联络。儿子的中文越来越流利了,借去年到上海游学的时机,还专程到福州参观了父亲的老家。在那里,父子促膝长谈。
(作者简介:宪儿,居北京,新媒体从业者)
本栏目欢迎读者投稿,投稿邮箱chinausa@aoyo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