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10月15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敦品励学铸师魂 才德并懋谱华章

——北方工业大学践行“匠人精神”创新发展之路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0月15日   04 版)

    张卫平 北方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

    孙世国 北方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

    张加才 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宋威 北方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

    王包泉 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曲洪权 北方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

    张永昌 北方工业大学电气工程研究院院长

    王力 北方工业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院长

    胡福文 北方工业大学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博士

    王德岩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主任

    北方有凤,西山最奇,钟灵毓秀,北方工大。2016年10月15日,北方工业大学迎来七十华诞。学校始创于1946年,坐落于首都北京,是一所积淀深厚、人才辈出的高等学府。历经70年风雨洗礼,已经成为一所以工为主,文理兼容的多科性大学。目前,学校具备学士、硕士、博士多个培养层次和学位授权资格,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000余人,成人高等教育学生3000余人,外国留学生500余人,教职工1000余人,是“北京市十佳美丽校园”之一。

    70年的创新发展,70载的匠人精神,北方工业大学凝练出了“敦品励学,才德并懋”的校训,铸就了“严肃、严格、严谨”的校风,汇聚成以“专业精神、人文精神、进取精神”为主旨的学校精神。70年间,学校始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提高育人质量为核心,形成了“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分类成才”的育人特色。学校以培养实践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着力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作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院校,学校建有各类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教学实验中心等21个。近5年间,在一批名师的精心培养下,学生在全国和北京市各类重大竞赛中屡创佳绩,有2400人次获得各等级奖励。学校是国家和北京市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也是北京市属高校首家文明校园,更铸就了学校响亮的校园文化品牌。

    70年的栉风沐雨,70载的躬耕不已,学校形成了理、工、文、经、管、法、艺七大学科门类。目前,有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9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涵盖5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3个第二学士学位授权点。学校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有7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学校具有硕士研究生免试推荐资格。学校科研工作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主动服务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在高新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及其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近年来,学校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鲁迅文学奖1项,省部级奖励50多项,是首都科技条件平台重要的基地高校。

    敦品励学铸师魂,才德并懋谱华章。面对新时期的机遇与挑战,学校确立了“精品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的思路,坚定了“静心潜志,强基固本,再谱新篇”的信念。目前,北方工大人正一如既往地担负着教书育人、科研创新、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重大责任和崇高使命,向着建成充满生机与活力、有特色、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续写着新的辉煌!

---------------------------------------------

    张卫平,北方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北方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带头人。曾获“北京市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计划领军人才”称号。

    他认为,“工匠精神”就是做事特别专注和有某项特殊的技能。这种精神就在于能把一件事情做得特别专,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境界。工匠精神就是要呼唤我们的民族精神,一种专注的精神、从始而终的精神。

    为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北方工业大学的教师团队都做到了“三好”:即把每一件事情做好、把每一门课上好、把每个学生培养好。 这“三好”说到底,就是一种大国工匠精神。多年来,北方工业大学还坚持了“三种态度”,即发展态度、敬业态度和职业态度。这“三种态度”构成了学校不断创新发展的核心。

    孙世国,北方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教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荣获北京市突贡专家和首都劳动奖章等称号。

    孙世国教授认为,工匠精神的核心任务就是提升教学质量,同时要在科研方面精益求精。过去,我们粗线条的研究比较多,但是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推进,精细化研究成为当前科研所需。按照工匠精神的内在要求,在科研的细致方面更应精益求精。例如,在人才培养方面,首先需要解决人才的就业问题,让学生们多年的学习能够发挥社会作用;其次,人才培养要朝向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目的进行;三是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与教师紧密相关。教师如果在这三个方面下功夫,学生的就业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可见,“工匠精神”在精细化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上的重要性。

    目前,北方工业大学的年轻人在三个领域加大了创新发展的力度。一是脚踏实地从基础做起,以踏实肯干的精神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二是以钻研的精神,深入到问题的实质,踏踏实实地做研究。三是积极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积极开拓自己的理论视野,博览群书,使自己成为践行“匠人精神”的模范执行者。

    张加才,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思想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曾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高校教学名师”等称号。

    他认为,工匠的职业特征体现出不同层次的文化精神,一是求实守信、兑现承诺。二是品质为本、精益求精。三是人文关怀,重技崇道。多年的教育实践,让张加才教授得出这样的结论:工匠制作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技术和艺术相结合、长期持续的创造过程,是一个技艺水平、综合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而技艺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又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此以往,精而又精、精益求精。

    北方工业大学凸显人文关怀,重技崇道,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对技艺的忘我追求依然保持人文关怀,充分体现传承创新的使命与担当、职业与信仰,使工匠精神富有更为普遍而崇高的精神文化内涵。

    张加才教授认为,弘扬工匠精神,必须培养三种意识:一是求实与守信意识;二是品质与创新意识;三是人文与境界意识。应立足本职岗位力戒浮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守信、求精、崇道,成为北方工业大学师生的自觉追求。北方工业大学已连续5次评为首都文明单位,师生满意度极高。

    宋威,北方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北京市“高创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宋威教授所追求的正是这种“工匠精神”。他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卓越的品质,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是推动国家社会发展的有力武器。工匠精神不仅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我们每个人面向未来所应孜孜以求的立身之本。多年来,他以这种精神创新出了多项成果,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宋威教授说,70年间,北方工业大学就是传承工匠精神的典范。这一点在学生献给学校的石刻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匠人营国”就是学校建校70年来一贯践行的育人理念。自己作为学校一员,践行工匠精神,就要从传承学校多年的优良传统做起。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虚心学习国内外的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启发和教育学生寻找更加优化的思路,培养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精神和成为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创新型的时代英才。

    王包泉,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曾任教育部形势与政策分教指委秘书长、学校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主任。

    什么是工匠精神?王包泉老师以个人多年的教育实践给了这样的解读:工匠精神就是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推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特别需要这种“工匠精神”。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有具备了“工匠精神”,才会对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更高的追求,才会对教育教学规律坚持不懈的去探索,才会不断地通过改革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经过多年经营,北方工业大学形势与政策课实现了所有学生“全覆盖”、四年学习“不断线”。

    曲洪权,北方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是北京市教学名师。他说,传承“工匠精神”就是责任。这种责任就是对学生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他认为,“工匠精神”就是一种责任感和事业心,工匠精神的实质不在“工匠”,而在“精神”。培养创新型人才,更需要在教育创新上延续和发扬工匠精神。

    北方工业大学的创新发展,秉承和坚持了“四大”法宝。即坚持科研创新、坚持理念创新、注重因材施教和匠心独具的品牌战略。正如钱伟长所说,“你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坚持科研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很大帮助,特别是对人才的培养更要注重因材施教,这不仅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还要从大的方面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是因为不同时代的学生有不同时代的特点,尤其是当今的大学生和过去的学生已经不一样了,他们有时代的特点。这一代学生是随着计算机、互联网而长大的,不能仅以专业知识为标准,要在教育方法上、教育理念上全面提升,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北方工业大学汇聚的“匠心独具”的教育品牌,正是培养具有大国工匠式创新型人才的家园。

    张永昌,北方工业大学电气工程研究院院长兼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副院长、研究员。他对“工匠精神”的体会是:不同的职业、不同的专业、不同的人生经历,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可能会各有千秋,但是其内涵是一样的,这种精神就是一种精益求精、专注、极致、注重细节、爱岗敬业的精神。北方工业大学就是这样一所极具核心竞争力的高等教育学府。

    张永昌还认为,当今时代发展呼唤工匠精神,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科技的进步,更需要强调每个环节、每个细节的严谨和细致,都要将中国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传承下去。北方工业大学培养的人才是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他们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必须承担起时代和历史赋予的责任。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责任,就要贯穿于每个人的生路历程,就要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追求、有抱负的年轻人。换言之,工匠精神,让追求变成了一种修行。在发展节奏越来越快的后成长时代,重塑工匠精神,是我们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蜕变之路。

    王力,北方工业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院长,北京市科技新星,教授。

    王力认为,工匠精神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一人一文明”。所谓“一人一文明”就是一人一境界、一人一空间、一人一精神。只有带动一个文明、给人类创造一种精神、给人以鼓舞和感染力量的人,才称得上工匠、才具备有工匠精神。从学生层面看,如今,教书育人不是要让学生听话,而是让他们更多地发挥创造力,促进思维方式的革新。多年来,北方工业大学推行了跨专业学习和团队式学习,为未来教育探索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实现了课堂教育向实践教育的转换。

    胡福文,北方工业大学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博士,2016年评为“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胡福文对工匠精神有三大感受。一是“肯做工夫”。遵循“圣人是肯做工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的圣人”的哲言践行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闪光,在平凡中孕育伟大。二是“把小事当作大事干”。这种情怀是支撑工匠精神的力量源泉,使工匠更好地破解未知世界。三是“精益求精”。让工匠精神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精益求精、迭代改进,使之成为一种微创新精神,从而收敛于“极致完美”的目标。

    多年来,胡福文博士在人才培养、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实践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等方面,创新出了“教、学、做、用、研、创”六位一体无缝融合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尤其是“工业4.0”创新实验平台、3D打印技术综合创新平台、智能机器人创新平台等三大平台的建立,为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搭建了通途,也令国内外参观者赞叹不已。

    王德岩,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主任。他对“工匠精神”的感受是:专注于自己当下的工作,全心投入,心无旁鹜,始终如一,专注是“工匠精神”的第一要素。具体地讲,“匠人精神”要在恒字上下功夫。一是坚持,二是传承。恒是专注的延续,专注则能投入,则能坚持,不忘初心,慎终如始。恒的另一个含义是传承。传承是个人对“工匠精神”的守护,传承是代代之间“工匠精神”的延续。有了传承,后人的创造才有深厚的底蕴,有了传承,前人的创造才能行之久远。

    对于如何践行“工匠精神”,他认为,应当回归到事情本身,不忘初心,教师回归教学,面向学生;学者回归学术,面对问题;学生回到学习,关注自身的提升;大家围绕着最基本的东西去努力,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精益求精,日日求新,假以时日,前程必远。“工匠精神”也是北方工业大学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源泉。

    北方工业大学是一个起于工科、以工为主的学校,但在教育理念上一直关注学生整体的文化素质,在国家素质教育刚刚起步、美育还没有写入教育大纲的上世纪80年代,就建立了理工科学校第一个艺术馆,把大学美育和大学语文列为所有学生必修课。后来,更牵头成立了中国美育学会(现为中国高教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编写了全国通用的《大学美育》教材,不仅使素质教育成为学校的教育特色,更以自己的努力推动了全国大学美育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许多高校纷纷砍掉美育和语文课程的时候,北方工业大学依然坚持和坚守自己的教育理念。30多年的坚守使文化素质教育沉淀为学校的一种气质,在许多方面、许多细节上都在不经意间表现出来。

    这就是北方工业大学“敦品励学铸师魂,才德并懋谱华章”的育人情怀,这就是北方工业大学践行“匠人精神”走出的创新发展之路……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0月15日 04 版)

敦品励学铸师魂 才德并懋谱华章